1947年,英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与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夫妇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详细纪录了土改试点十里店村土改复查的全过程。1950年代以来,他们的著作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先后在英国出版,成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媒介。十里店,这个太行山下的普通村庄,连同大卫·柯鲁克所留下的700余张照片,也因而进入国际学界的思想视野。

2013年8月,高世名、孙歌、贺照田带领以北京当代史读书会、ICAST的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共赴十里店调研。2014年5月,在高初提供的大量一手档案与研究的基础上,高初连同ICAST在读学生张静、户睿洋、魏珊共同策划了“十里店——大卫·柯鲁克在1947—1948 年间拍摄到的华北农村”展览。2014年10月,高世名、黄孙权、高初、王烁四位老师带领32位同学(来自跨媒体艺术学院、高雄师范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一起到十里店村“下乡”,并于11月回到中国美院做“十里店:学术田野和艺术考察汇报展”与座谈会。

在反复探访十里店的过程中,ICAST师生竭力寻找柯鲁克700余张照片所留下的遗迹,试图用手中的相机印证这个当下的记忆现场,并且反复探问:来自远方的柯鲁克夫妇当年记录下、构造出的“十里店”在今天还留下什么?我们今天如何从当前的记忆现场中唤起场所的幽灵?如何使博物馆、纪念馆与教科书中的历史回落到当下的现场?如何在我们身上养成历史感和现实感?现在所面对的这个遥远的现实,与我们有何关系?在历史理解与社会感知之间,艺术和影像能够做什么?

在“十里店”这条研究线索中,ICAST还回溯了“下乡”这个中国社会主义经验中重要的文艺传统,反思它对于今天美术学院学生的意味:“下乡”首先意味着学会用常情常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 “下乡”不仅是看到远方的景观,而且要通过远方的生活磨练我们的现实感受力,通过与他者的交往强化自我的批判力;“下乡”是与对象共同建立一套知识来解决问题,“以身为度,如做我事”;“下乡”是“在人间”,学会用心灵感知社会,用情意连接他人,唤起我们对平等的爱,对世界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