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esaggio 要求只用文字而不是图画来描述风景和花园。这对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大量的单个汉字本身都已经是一副图画。例如“花园”这两个字:

花園

華園

不用走多远,我们就会来到很接近图画的文字:

甚至于完全的图画:

这个花园有围墙,有草木,园子的中心有一口池塘,刚开始时是圆形。后来被修整成了方形。池塘前面,甚至于还有一个穿衣服的人。他的目光越过池塘,落在远处摇动的花木之间。树木在粉白的墙面上投下深深浅浅的阴影,他默默地在心里用笔勾画了一遍那些轮廓。叹了一口气。老师还活着的时候说起过的那种意境,依旧难于捕捉。他听见墙外风的声音,像是金属在石板上拖过,像是有人在城墙上吹笛,又似乎夹杂着夜市里传来的笑声。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自己的衣领。

他的左边那片衣领压在右边那片衣领之上,开口在右,看上去就像英文字母“y”的形状。只有北方的胡人才会把衣领开在左边。

他走进屋里,在书桌前坐下。月光已经转凉,砚台上的墨有些凝结,他朝砚台呵了好几口气,才拿起了毛笔蘸墨。他想起夏天时园子里的酒宴和笔会,朋友们坐在九曲的流水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会即席赋诗。关于水中的鱼是否真的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快乐,他和好朋友间发生的那些没有结果的争论。对弈时的棋局,总像这座花园一样似乎藏满秘密,别有洞天。如今知己们虽已远在天涯,毕竟共有一弯残月,而曾经相依窗前数尽归鸟的她呢?

他在纸上散乱地写下这些字:

放下笔,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它们似乎根本不是他自己所写出来的。他觉得笔尖上蘸的不是墨水,而是某种显影液,让自古以来就秘密地书写在这张纸上的文字显现出来而已。他第一次感到某种不安,好像这些文字深深地困住了自己,就像这座花园一样。他已经很久没有走出这座园子,其实他的整个一生都是在这座花园中度过的。虽然如此,这座花园对他来说却越来越陌生,那些曲折的小路永远都让他迷路,那些假山石每天黄昏时都会变幻造型。每天深夜他都听到草木生长和石头风化时劈劈啪啪的脆响,和天体运行时绵长沉闷的低音混合在一起。这座花园如此深邃,它的每个角落都埋藏着诗歌和绘画的秘密。而水面和石头接触的角度,则完全按照数学和音乐的原则来设计。任凭一场场雨改变了水面的高低,石头或淹没或露出,都完美无暇。在今天之前,他从未感到需要离开这座花园。这里根本不是世界中的某个花园,而是一个包含了世界的花园。粉墙外的世界,只是这座花园的不完美的镜像。

多年来,他和外面那个世界唯一的主动交流,是他丢进水流中的那些诗笺。那些水从花园中的一眼泉水涌出,他的诗句从酒坛子中倒出来。泉水和诗歌同步地在月圆之夜分外充沛。正是这些外流的泉水和诗歌引来了外面的风和蝴蝶。

他把笔放下,斜搁在书桌上的“笔山”之上。这是一个两寸大小的精美瓷器,造型和甲骨文中的“山”字完全相同,是三座连成一体的山峰,也像英文字母“W”。两个凹下的山谷正好可以支撑毛笔的竹制笔杆,让笔锋上的墨汁不至于弄脏书桌。他的笔锋上的毫毛,是用辽东的黄鼠狼尾巴和粤东的老鼠胡须混合而成。“笔”字的篆书,顶端的两组竹叶告诉我们笔杆的材质,那是来自浙江太湖边上湖州的苦竹。垂直的笔杆下半部分是散开的笔豪,中部的三横则是握笔的右手。毛笔四德为“尖齐圆健”;执笔之法,讲“指实掌虚,腕平掌竖”;归根到底,心正则笔正。这个字说得明白。

“墨”字则画出了熊熊燃烧的火焰,烟灰积聚在棚顶的画面。他的笔锋上所蘸的墨,是用黄山上的多年的老松树枝点燃,收集屋顶上的黑色烟灰,在黄山下的徽州制作时,加进了代郡的鹿胶。那是把鹿角经水熬煮,浓缩凝成的胶质。加入麝香,几万次的捣捶之后,曾经香气四溢的松烟,如今成为墨锭,香气不再弥散,而是凝固在等待之中。它静静地靠在砚台边,砚台的石料,来自广东端州的水坑。这种石料常年浸泡在水下,质地细腻坚实,温润如玉,发墨不伤豪,呵气可研墨。

他刚才写下那些文字的纸张,则是用安徽泾县的特产的萱草纤维制成。这种植物的黄色花瓣叫做“金针”,又叫忘草。入汤甘美,食之,可以忘掉爱。

北堂幽暗,可以种萱。

他看著书桌上的“笔山”,同时看见了天下所有的山峰。这张书桌就是真正的花园。窗外的花园也只是这座桌上花园的镜像。这个园子里有从水下醒来的石头,黄山的松树,湖州的竹林,泾县的草则繁密地生长在建筑的背阴处。植物之间漫步着来自北方的吉祥的麋鹿,以及能够像人一样站立的灵异的黄鼬。

黄山的松木,变成烟,变成固态的墨锭,又混合著露水和泉水,在端州的石砚上,研磨成为墨汁,凝固在萱草的纸上,成为诗句和绘画。而他所有的诗歌和绘画,都只是为了理解黄山。

那片盆景一般完美的群峰,每一个视角都宛如园林大师根据古代名画作出的精心安排。而眼前这座园林,分明是前朝造园大师的杰作,却宛如天开。二者都因为过于完美而如同梦境一般不可信。

然而花园中的那条曲折的长廊,墙上有形状各异的窗口,扇形、圆形和矩形的窗口,画框一样挂在墙上。每次他的目光顺着这些窗口望出去,不但看到精细的用笔和墨色,清楚地分辨出流派和师承,还同时看到了长长的题跋。除此之外,墙体向北折回的一段上,还镶嵌着无数块历代的碑石。碑石详细记载了发生在这座花园里的真实的故事。让他不得不相信这不是梦境。那些碑刻的拓片,现在就放在他的书桌左边。所有的拓片都用文字组成了这座花园的地图。

他的目光落在那叠拓片上。他把砚台和笔山移开,拿过第一张来,细细端详。

这张记载的是这座园子刚建成的时候发生在这里的一次皇家宴会:

第二张记载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诗人们的著名的聚会:

第三张记载了四百年前拥有这座花园的一个家族的故事:

第四张很奇怪,是这座花园中发生过的各种年轻女性的故事,她们似乎都命运多舛。

第五张拓片,是这座花园中的雪的历史。

第六张拓片所记载的,似乎是一座荒废的花园。他不记得自己在墙上看到过这个石碑了,也不知道所说的是不是这座花园,但是从格局来看很像。或许是这座花园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数次的荒废,或许是预言。

第七张拓片,描述了很多他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事物。这似乎是一张来自未来的拓片。

花园里的回廊中,怎么可能镶嵌着这么一块预言了花园未来的碑石?这张图画是如何来到他的桌上的?

他决心去碑廊中探个究竟。他离开书桌,披上外衣,走进花园。此刻的花园,月光已经被高高的围墙挡住,虫子的叫声、空气中墨和草木的气味、亭子、假山和回廊都在深沉的夜色中融解成胶状的液体。他摸索着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那些石碑。近年来,每当过度的阅读给他造成一种醉意,在花园里迷路的情况时常发生。当他第三次路过那个矩形的窗口的时候,他听见“咚”的一声响,那是邮件到达的声音。那个矩形的窗口亮起来,他看到这样一封信:

    

Paesaggio 要求只用文字而不是图画来描述风景和花园。这对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大量的单个汉字本身都已经是一副图画。例如“花园”这两个字:

花園

華園

不用走多远,我们就会来到很接近图画的文字:

甚至于完全的图画:

这个花园有围墙,有草木,园子的中心有一口池塘,刚开始时是圆形。后来被修整成了方形。池塘前面,甚至于还有一个穿衣服的人。他的目光越过池塘,落在远处摇动的花木之间。树木在粉白的墙面上投下深深浅浅的阴影,他默默地在心里用笔勾画了一遍那些轮廓。叹了一口气。老师还活着的时候说起过的那种意境,依旧难于捕捉。他听见墙外风的声音,像是金属在石板上拖过,像是有人在城墙上吹笛,又似乎夹杂着夜市里传来的笑声。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自己的衣领。

他的左边那片衣领压在右边那片衣领之上,开口在右,看上去就像英文字母“y”的形状。只有北方的胡人才会把衣领开在左边。

他走进屋里,在书桌前坐下。月光已经转凉,砚台上的墨有些凝结,他朝砚台呵了好几口气,才拿起了毛笔蘸墨。他想起夏天时园子里的酒宴和笔会,朋友们坐在九曲的流水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会即席赋诗。关于水中的鱼是否真的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快乐,他和好朋友间发生的那些没有结果的争论。对弈时的棋局,总像这座花园一样似乎藏满秘密,别有洞天。如今知己们虽已远在天涯,毕竟共有一弯残月,而曾经相依窗前数尽归鸟的她呢?

他在纸上散乱地写下这些字:

放下笔,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它们似乎根本不是他自己所写出来的。他觉得笔尖上蘸的不是墨水,而是某种显影液,让自古以来就秘密地书写在这张纸上的文字显现出来而已。他第一次感到某种不安,好像这些文字深深地困住了自己,就像这座花园一样。他已经很久没有走出这座园子,其实他的整个一生都是在这座花园中度过的。虽然如此,这座花园对他来说却越来越陌生,那些曲折的小路永远都让他迷路,那些假山石每天黄昏时都会变幻造型。每天深夜他都听到草木生长和石头风化时劈劈啪啪的脆响,和天体运行时绵长沉闷的低音混合在一起。这座花园如此深邃,它的每个角落都埋藏着诗歌和绘画的秘密。而水面和石头接触的角度,则完全按照数学和音乐的原则来设计。任凭一场场雨改变了水面的高低,石头或淹没或露出,都完美无暇。在今天之前,他从未感到需要离开这座花园。这里根本不是世界中的某个花园,而是一个包含了世界的花园。粉墙外的世界,只是这座花园的不完美的镜像。

多年来,他和外面那个世界唯一的主动交流,是他丢进水流中的那些诗笺。那些水从花园中的一眼泉水涌出,他的诗句从酒坛子中倒出来。泉水和诗歌同步地在月圆之夜分外充沛。正是这些外流的泉水和诗歌引来了外面的风和蝴蝶。

他把笔放下,斜搁在书桌上的“笔山”之上。这是一个两寸大小的精美瓷器,造型和甲骨文中的“山”字完全相同,是三座连成一体的山峰,也像英文字母“W”。两个凹下的山谷正好可以支撑毛笔的竹制笔杆,让笔锋上的墨汁不至于弄脏书桌。他的笔锋上的毫毛,是用辽东的黄鼠狼尾巴和粤东的老鼠胡须混合而成。“笔”字的篆书,顶端的两组竹叶告诉我们笔杆的材质,那是来自浙江太湖边上湖州的苦竹。垂直的笔杆下半部分是散开的笔豪,中部的三横则是握笔的右手。毛笔四德为“尖齐圆健”;执笔之法,讲“指实掌虚,腕平掌竖”;归根到底,心正则笔正。这个字说得明白。

“墨”字则画出了熊熊燃烧的火焰,烟灰积聚在棚顶的画面。他的笔锋上所蘸的墨,是用黄山上的多年的老松树枝点燃,收集屋顶上的黑色烟灰,在黄山下的徽州制作时,加进了代郡的鹿胶。那是把鹿角经水熬煮,浓缩凝成的胶质。加入麝香,几万次的捣捶之后,曾经香气四溢的松烟,如今成为墨锭,香气不再弥散,而是凝固在等待之中。它静静地靠在砚台边,砚台的石料,来自广东端州的水坑。这种石料常年浸泡在水下,质地细腻坚实,温润如玉,发墨不伤豪,呵气可研墨。

他刚才写下那些文字的纸张,则是用安徽泾县的特产的萱草纤维制成。这种植物的黄色花瓣叫做“金针”,又叫忘草。入汤甘美,食之,可以忘掉爱。

北堂幽暗,可以种萱。

他看著书桌上的“笔山”,同时看见了天下所有的山峰。这张书桌就是真正的花园。窗外的花园也只是这座桌上花园的镜像。这个园子里有从水下醒来的石头,黄山的松树,湖州的竹林,泾县的草则繁密地生长在建筑的背阴处。植物之间漫步着来自北方的吉祥的麋鹿,以及能够像人一样站立的灵异的黄鼬。

黄山的松木,变成烟,变成固态的墨锭,又混合著露水和泉水,在端州的石砚上,研磨成为墨汁,凝固在萱草的纸上,成为诗句和绘画。而他所有的诗歌和绘画,都只是为了理解黄山。

那片盆景一般完美的群峰,每一个视角都宛如园林大师根据古代名画作出的精心安排。而眼前这座园林,分明是前朝造园大师的杰作,却宛如天开。二者都因为过于完美而如同梦境一般不可信。

然而花园中的那条曲折的长廊,墙上有形状各异的窗口,扇形、圆形和矩形的窗口,画框一样挂在墙上。每次他的目光顺着这些窗口望出去,不但看到精细的用笔和墨色,清楚地分辨出流派和师承,还同时看到了长长的题跋。除此之外,墙体向北折回的一段上,还镶嵌着无数块历代的碑石。碑石详细记载了发生在这座花园里的真实的故事。让他不得不相信这不是梦境。那些碑刻的拓片,现在就放在他的书桌左边。所有的拓片都用文字组成了这座花园的地图。

他的目光落在那叠拓片上。他把砚台和笔山移开,拿过第一张来,细细端详。

这张记载的是这座园子刚建成的时候发生在这里的一次皇家宴会:

第二张记载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诗人们的著名的聚会:

第三张记载了四百年前拥有这座花园的一个家族的故事:

第四张很奇怪,是这座花园中发生过的各种年轻女性的故事,她们似乎都命运多舛。

第五张拓片,是这座花园中的雪的历史。

第六张拓片所记载的,似乎是一座荒废的花园。他不记得自己在墙上看到过这个石碑了,也不知道所说的是不是这座花园,但是从格局来看很像。或许是这座花园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数次的荒废,或许是预言。

第七张拓片,描述了很多他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事物。这似乎是一张来自未来的拓片。

花园里的回廊中,怎么可能镶嵌着这么一块预言了花园未来的碑石?这张图画是如何来到他的桌上的?

他决心去碑廊中探个究竟。他离开书桌,披上外衣,走进花园。此刻的花园,月光已经被高高的围墙挡住,虫子的叫声、空气中墨和草木的气味、亭子、假山和回廊都在深沉的夜色中融解成胶状的液体。他摸索着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那些石碑。近年来,每当过度的阅读给他造成一种醉意,在花园里迷路的情况时常发生。当他第三次路过那个矩形的窗口的时候,他听见“咚”的一声响,那是邮件到达的声音。那个矩形的窗口亮起来,他看到这样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