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9-2004.11.27
“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由许江任总策展人,郑胜天为联合策展人之一,高世名任助理策展人。
本届双年展以当代影像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空间“影棚”“剧场”“暗房”“画室”“影院”作为框架,从多个层次建构起一套关于“影像—生存”的话语系统和叙事现场,于其中探讨艺术造物的影像如何座驾于日常的影像世界之上,以及美术馆中的影像与我们日常习见的电视、电影以及网络图像之间、与大众媒体之间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2000年4月,郑胜天组织以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为主的国际策展人小组来华访问,会后,许江、高世名发表《“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写在卡塞尔文献展艺术策划人访华之后》。
2001年5月,郑胜天与卢杰联合致信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许江,建议在中国美术学院开设首个华人地区艺术策展人讲习班,培养专业的艺术策划人才,并提交“策展人讲习班计划”。
2002年,卢杰任总策展、卢杰与邱志杰任执行策展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计划开始行走。整个展示计划参照历史的路线,规划20站的实施地点,在四个月中行走了12站,后于北京798成立“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 一路上着重从行走和实践中生产思考和对话,以集体记忆中的国际和在地关系创造性地反思整个中国及国际的当代艺术的既定语言范式。
同年,许江启动并发起“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大型文化艺术考察项目,高世名任执行策划,邱志杰任纪录片导演。该行动以视觉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汇聚了艺术史家、艺术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与文化学者对亚洲当代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曼谷、东京—京都、德黑兰、伊斯坦布尔、杭州等地展开访问。考察团针对每个城市的地缘文化特征设置了不同的讨论主题,对不同文化空间内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版本进行采样调查,力图检验当代艺术在各地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实中的认同与差异化方式。
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策展计划不约而同地展示出了与当时惯常的策展迥然有异的思想姿态和实践路径——对全球文化政治的批判意识,面向历史和田野的思想能力,与知识界的跨领域互 动,以及行动者的立场和姿态,更重要的,是一种超出艺术界推动艺术实践的决心。
于是,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正式设立国内第一个策展专业,机构名称定为“展示文化研究中心”,院长许江亲自担任中心主任,高世名、邱志杰、张颂仁担任副主任,卢杰、陆兴华等担任研究导师,这是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的前身。它以“展示文化研究”为名,以文化研究、话语实践、媒体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学科基础,力图超出现行的当代艺术领域来探讨当代社会的视觉制度与展示文化, 继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谋划和推动策展实践。研究所自创立始,主导策划了众多深度卷入文化政治论述与社会思想运动的项目。
2002年,许江开始担任上海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后十年,在许江的主导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双 / 三年展学术委员会坚持以学术性为引领,以“全球—本土”为思想主旨, 以城市为方法,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双 / 三年展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体制下的美术馆展览策划水平和思想深度,大力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许江启动并发起“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大型文化艺术考察项目,高世名任执行策划,邱志杰任纪录片导演,行动以视觉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始对亚洲当代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曼谷、东京—京都、德黑兰、伊斯坦布尔、杭州等地展开访问。11月,吴美纯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双重时间——亚洲当代艺术邀请展”。随后出版 《地之缘 : 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
卢杰任总策展、卢杰与邱志杰任执行策展的“长征计划”开始行走。四个月的行走路线为:江西瑞金—江西井冈山—广西道中—云南昆明—云南丽江—云南/四川泸沽湖—贵昆列车上—贵州遵义—贵州茅台—四川大凉山西昌卫星发射站—四川磨西—四川安顺场—大渡河。并于次年4月于北京798成立“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即后来的“长征空间”。
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举办,邱志杰策划“录像艺术十年”单元。
举办“地之缘:非西方语境中的文化想象、感性和多义的现代性”学术研讨会,邀请20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与艺术策展人进行主题讲演。
中国美术学院成立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是ICAST的前身。院长许江亲自担任中心主任,高世名、邱志杰、张颂仁担任副主任,卢杰、陆兴华等担任研究导师。设定研究方向:视觉传播和交往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图像研究、视欲分析。
2004年,许江、张颂仁担任伊朗德黑兰国际双年展学术评委。
许江任“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郑胜天为联合策展人之一,高世名任助理策展人。该展览以“影棚”“剧场”“暗房”“画室”“影院”这几个当代影像生 产与消费的重要空间作为框架,试图从多个层次建构起一套关于“影像—生存”的话语系统和叙事现场。
张颂仁在中国台北策划“黄盒子”展览。
邱志杰在南京博物院策划“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高世名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划“显微镜·观,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中国当代艺术特展。
张颂仁、高世名联合策划“黄盒子·青浦”展。
邱志杰策划“第二届宋庄艺术节:新民间运动——公共生活的重建”,叶楠、刘畑(2012级博士生)任助理策展人。
高世名以显微学为核心理念策划展览“寓·言:现实深处”。
中国美术学院于史论系开设“艺术策划与行政”专业,导师为:高世名、邱志杰、张颂仁。这是继“展示文化中心”之后,ICAST的又一前身,正是在这个阶段,ICAST开始招硕士研究生。
高世名任“影子的炼金术:连州摄影双年展”总策划,策展团队包括张颂仁、郭晓彦、邱志杰、孙善春,唐锁(2009级硕士生)、孙大棠(2007级硕士生)为助理策展人。
邱志杰在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第一回“五谷杂粮”中国当代艺术展,该项目包括“五谷杂粮UNPACK——中国实验艺术教育与创作展”、“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案展”、“粉红中国——五谷杂粮英国外围展”。 邀请两岸三地各大高等美院从事实验艺术教育的优秀教师,以及对当代艺术教育有深入思考的知名艺术家共同参展,展示和分享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创作的经验与最新成果,探讨当代艺术与学院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唐锁(2009级硕士生)作为策展助理之一参与策划工作。
高世名、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张颂仁共同策划“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尤伦斯艺术中心等地举办流动论坛共计八站。研究成员包括:朵若希·阿尔布莱希特(Dorothee Albrecht)、索帕婉·布尼米特拉(Sopawan Boonnimitra)、斯蒂娜·艾德布洛姆(Stina Edblom)、塔玛·吉马雷斯(Tamar Guimaraes)、郭晓彦、林司律(Steven Lam)、加里德·拉马丹(Khaled Ramadan)。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为助理策展人,刘潇(2010级硕士生)为工作团队主力之一。
“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专业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2人,导师为许江、范迪安、高世名、张颂仁。 这是继“展示文化中心”、“艺术策划与行政”专业之后,ICAST的又一前身,正是在这个阶段,ICAST开始招博士生。
高世名以“山水,世界观的艺术”为核心理念,在布鲁塞尔皇家法院策划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年的组成项目“山不厌高”展览。
许江担任上海世界博览会艺术总监。
中国美术学院整合原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专业,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当代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行政系改组为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纳入到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名称改为“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并沿用至今。当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3人。
张颂仁、陈光兴、高世名联合发起“西天中土”计划,召开“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论坛,于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发起讲座与对话共14场,参与者包括:萨拉·马哈拉吉、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许江、陈传兴、邱志杰、陈界仁、何春蕤、赵静蓉、赵汀阳、戴锦华、倪伟、汪晖等。
高世名(与范迪安、李磊)任“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ICAST师生参与展览执行。6月,与长征计划联合策划“巡回排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实地行走,高世名、卢杰、汪建伟、陆兴华、吴山专、刘韡、王家浩、徐震、张慧、张颂仁、陈界仁等参与行走和讨论。与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Performa) 合作,联合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和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邀请二十余位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在纽约展开第二幕:“指路明灯”。10月,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并出版画册。与国际策展组合WHW小组以及德国艺术家组织葛诺特·法伯(Gernot Faber)合作第四幕:“社会主义自我管理理论及实践——南斯拉夫”。并于2010年10月2日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举行八场“排演之后” 讲座与研讨工作坊。
张颂仁发起“嘉礼堂”计划,于2012年发起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2014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第二、三届礼学国际研讨会。
高世名在中国美术学院策划“影像VS景观——影像与声音的政治经济学”研讨工作坊,陈界仁、林其蔚、郑慧华等进行主题演讲。其间开展施行式(Performativity)专题讨论,陆兴华、陈嘉映、邱志杰、林其蔚、高世强、郑波、郑慧华等学者、艺术工作者与跨媒体艺术学院各工作室、研究所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李晟曌(2007级硕士生)所撰《卷入思想史的当代艺术:厦门达达》获“Artforum艺术论坛”批评奖二等奖。
邱志杰任“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刘潇(2010级硕士生)任助理策展人,跨媒体艺术学院上百位同学共同参与策划和组织工作。展览首次举办城市馆项目,黄宓(与乐大豆、葛拂兰)作为城市馆项目负责人之一,协助邱志杰举办二十余间遍布上海各地的“城市馆”,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参与编辑工作。
邱志杰发起“中山公园计划”,袁文珊(2011级硕士生)、谭彬为助理策展人,至2013年底,共完成上海站、厦门站、漳州站、淡水站、花东站、金门站等多次展览或讨论活动。
ICAST发起“资本论:电影行动”工作坊,共举行三场“临时片场— 历史的回环”“我们的‘资本论’世界”“资本主义症结”访谈与工作坊,高世名与卢杰共同主持,吴山专、汪建伟、秦思源、彼得·安德斯(Peter Anders)、莱纳·施托尔曼 (Rainer Stollmann)、拉尔夫·欧博茂尔(Ralph Obermauer)、胡介鸣、MadeIn(徐震)、 管艺、陆兴华、赵千帆、黄建宏等人参与讨论。翁桢琪(2009级硕士生)、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宫林林(2010级博士生)、闵罕(2010级博士生)等为工作团队主要成员。
张颂仁、陈光兴、高世名共同发起成立“亚际书院”。亚际书院邀请白乐晴、板垣雄三、阿希斯·南地(Ashis Nandy)、许江、帕沙·查特吉(Parhta Chatterjee)等思想家作为顾问,由陈光兴、张颂仁、白永瑞、孙歌、池上善彦、张颂义、高世名组成理监事会,建立了杭州、北京、上海、新竹、香港、新马、冲绳、东京、首尔共九个办公室,联合了中国海峡两岸暨中国港澳地区与日、韩及东南亚和印度等亚洲多个地区的几十位学者、思想家、艺术家为研究员共同开展工作,其工作内容涉及数字典藏、研究、教学、会议、展演、翻译、出版等,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张静(2010级硕士生)、袁安奇(2012级硕士生、2016级博士生)为杭州办公室成员。
亚际书院成立之际,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为平台,在展览期间组织了“变动中的世界,变动中的想象——2012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论坛邀请亚洲六位杰出思想者白乐晴、周莫·夸梅·桑达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帕沙·查特吉、新崎盛晖、板垣雄三、阿希斯·南地发表主旨演讲,并与来自亚洲各地的四十余位学者、思想家展开为期一周的对话。
郑波与高世名在上海金泽组织“人民的名字”研讨会,邀请陈界仁、孙歌、牟森、李大维、拉维·桑达拉姆(Ravi Sundaram)、吴文光等来自文学、艺术、人类学、媒体研究领域的十几位中外学者和艺术家一道开启了对文艺与社群的讨论。
高世名出版专著《行动的书——关于策展的写作》(金城出版社出版)。内容为由高世名所主导的ICAST的多个策展项目“地之缘”、“影像生存”、“黄盒子”、“与后殖民说再见”、“巡回排演”、“胡志明小道”、“西天中土”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2013年开始,中文核心期刊美术类中排名首位、中文社会科学CSSCI期刊《新美术》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每年设三期(2月、6月、10月)为“新媒体”专辑,由高世名总负责,ICAST师生执行编辑工作。
张颂仁、李旭为ICAST开设“物与礼——美学\伦理的反思”研习班系列课程。
王洋(2008级硕士生)编著的《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高世名于ICAST发起“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开始与国际前沿思想者建立密切学术交往。5月,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前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讲座“审美政治:平等之为方法”。
ICAST与歌德学院联合举办“和解的策略:策展实践”研讨会,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卡特林娜·达维特(Catherine David)、学者孙歌作主题讲演。
中国美术学院举办85周年校庆特展“八五·85”,许江任学术主持,高世名任总策展人,高世强任影像创作总导演。翁桢琪(2009级硕士生)、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带领ICAST组成策展团队,全校百余位师生共同参与文献研究与专题创作,以1985年在世的85位美院校友的艺术生命为题创作了85个艺术短片。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出版同名画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并于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巡展“’85与一所艺术学府”。
“进程——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在上海西岸开幕。高世名为艺术策展人,刘潇(2010级硕士生)、王岩(2013级博士生)、刘畑(2012级博士生)任助理策展人。牟森任开幕演出 “云戏剧——上海奥德赛”总叙事,马楠(2012级博士生)、刘畑(2012级博士生)任总导演;郭晓彦、刘潇(2010级硕士生)策划“解像力:一种行动影像”展;姚大钧策划 “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进程”的策展深化了媒介史和历史进程、现场和创造性的思考。
闵罕(2010级博士生)、宋振熙(2009级硕士生)、刘杨(2012级硕士生)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策划“林泉——书画与造园”展览。
孙歌为ICAST开设“历史是什么?”系列课程。
张颂仁、高世名策划“汉雅一百:偏好”展览,并以“三个艺术世界”为主旨论述,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学术论坛,邀请约翰·弗得烈·哈托(Johan F. Hartle)、鲍里斯·格罗伊斯、汪悦进、陆兴华、约翰·瑞哲曼(John Rajchman)、邱志杰、黄孙权、哈马德·纳萨尔 (Hammad Nasar)、程美宝、王晓明、北岛等多位艺术史和文化研究素有创见的中外学者、 思想家和艺术家展开深切讨论,后出版《三个艺术世界:中国现代史中的一百件艺术物》,刘畑(2012级博士生)、张杨(2013级博士生)、刘益红(2013级博士生)带领ICAST多位同学共同参与推进策划、组织与设计工作。
马楠(2012级博士生)策划“博物馆地下室”获选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
高初、张静(2010级硕士生)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展览“十里店——大卫·柯鲁克在1947—1948 年间拍摄到的华北农村”,卢睿洋(2013级硕士生)、魏珊(2013级硕士生)任助理策展人。
高世名、郭晓彦、张健伶(2010级硕士生)共同策划“太平广记”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张健伶(2010级硕士生)发起“太平广记”之“潜在文学”工作坊,邀请贾勤、朱琺、恶鸟、芬雷等人参与。
城乡文艺讲习所成立,邱志杰为负责人,袁文珊(2011级硕士生)为学术秘书,2014—2016年落地漳州城市记忆中心、城乡文艺讲习所诸暨店口、大唐两个实习基地,目前正在筹备“吾土与吾民——乡土艺术大展”。
王洋(2008级硕士生)、张颢曦(2008级硕士生)策划“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探讨了包豪斯对思想、形式和材料、教育、生产、日常生活方式的启蒙,编辑完成出版物《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
李振华于跨媒体学院发起“与新媒体说再见”工作坊,邀请Marc Glöde、Oron Catts、Marc Lee、Etoy、Mike Hentz、徐文恺、龙心如+周姜杉、李振华进行主题演讲。此为ICAST的“媒介研究”命题的必修课程。
亚际书院在北京鼓楼西剧场召开“亚洲思想运动报告:2014人间思想论坛”。《人间思想》(简体版)发刊,高世名、贺照田任主编,陈光兴、吕正惠、孙歌、许江、张颂仁任顾问,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张静(2010级硕士生)、袁安奇(2012级硕士生、2016级博士生)任编辑。《人间思想》每年两期,已出版《作为人间事件的1949》《三个艺术世界》《作为人间事件的新民主主义》《亚洲思想运动报告》《新人·土地·国家》《万隆·第三世界六十年》《新与旧·理与时·情与势》《如何民族 怎样国家》《作为人间事件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第三世界》《作为方法的五十年代》十一辑。
亚际书院启动“亚际双年展论坛”,黄建宏任中国台北站“生产艺术”召集人;11月,黄孙权任上海站“诸众之貌”召集人。
开放问题研究所【刘畑(2012级博士生)、李晟曌(2007级硕士生)】、宋振熙(2009级硕士生)、卢睿洋(2013级硕士生)策划的“大地备忘录”获选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
中国美术学院召开中美美术馆馆长论坛,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葛兰·大卫·劳瑞(Glenn David Lowry)、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美术馆及太平电影资料库馆长劳伦斯·罗伯特·林德(Lawrence Robert Rinder)、西雅图美术馆馆长金茉莉·罗夏克 (Kimerly Rorschach)、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馆长佩吉·骆阿(Peggy Loar)、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Jay Xu)、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馆长康妮·吴尔芙(Connie Wolf)、旧金山现代美术馆馆长尼奥·大卫·贝内兹拉(Neal David Benezra)等海外知名美术馆馆长12人以及国内一线美术馆馆长10余人以及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参与,总计40余人,汪建伟、邱志杰、潘公凯、施慧等作主题发言。
“社会工厂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由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担任总策展人,刘潇(2010级硕士生)与周安曼、康喆明为联合策展人。
高世名于ICAST发起“社会思想系列课程”,邀请贺照田举办讲座 “钥匙就在那阳光里——革命—后革命、启蒙—后启蒙与当代中国大陆前卫艺术”“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
2014-2015年,高世名为ICAST持续开设写作课,读写文本包括《写作的零度》、《镜与灯》、《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摩罗诗力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
亚际书院举办“亚际双年展论坛”,张颂仁、哈马德·纳萨尔任柯钦·穆兹里斯站“思想—实践的流通与公众的形成”召集人。
刘潇(2010级硕士生)、翁桢琪(2009级硕士生)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展览。
法国理论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受邀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举办“新媒体·新艺术”系列讲座与工作坊,开始与中国艺术界、思想界进行最前沿的技术哲学相关探讨。此为ICAST的“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约翰内斯.舒茨(Johannes Schütz)带领杜塞尔多夫的研究生与中国美术学院与跨媒体学院的师生共同举行为期5周的“贝克特工作坊”,ICAST作为系列短剧翻译参与其中。
在“万隆会议”六十周年之际,亚际书院举办“万隆 / 第三世界六十年”论坛,在北京、杭州、东京等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活动。其中杭州站论坛邀请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阿迪蒂亚·尼加姆(Aditya Nigam)、萨姆·莫约(Sam Moyo)、马哈茂德·马姆 达尼(Mahmood Mamdani)、吉见俊哉等来自世界各地的 30 余位重要的学者与思想家齐聚杭州。
刘潇(2010级硕士生)策划“月的另一面”、刘畑(2012级博士生)策划“货币与边疆”、费婷(2007级硕士生)策划“关于青海玉树州瓦里滩孤儿福利学校田野考察”,三者共同作为特邀项目参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间的力量”开馆展。
网络社会研究所成立,黄孙权任所长,许煜、李士杰任研究员,卢睿洋(2013级硕士生)、张骋(2013级硕士生)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所举办年度网络社会年会、中国文艺黑客松,每年举办多场国际讲座。长期以来,“网络社会研究”是ICAST的核心命题之一,产生过多篇硕博论文,所长黄孙权深度参与ICAST的教学工作。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成立,高初担任研究所所长,魏潇洋(2012级硕士生)任所长助理。长期以来,“作为历史的影像与作为影像的历史”是ICAST的核心命题之一,产生过多篇硕博论文,所长高初深度参与ICAST的教学工作。
孙歌受ICAST“社会思想系列课程”邀请,开设“昭和史论争”系列课程,主持“历史与人”工作坊。
陈光兴受ICAST“社会思想系列课程”邀请主持“《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导读”工作坊。
ICAST与长征计划联合发起“胜天作业”计划,高世名、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张杨(2013级博士生)联合提出“胜天作业——一份策展提案”,带领程艺(2015级博士生)、袁安奇(2012级硕士生、2016级博士生)等多位ICAST同学展开展览推演和出版工作。于2015、2016、2017年前后三次举办 “世纪:Sheng Project”策展工作坊,“郑圣天——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展览于2021年在长征空间开幕。
张未(2013级博士生)、袁文珊(2011级硕士生)策划的“时间病:控制时间的人都被时间控制”获选第二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 张未(2013级博士生)撰文《被扯断裤带的卡巴科夫》获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刘菡(2008级硕士生)策划“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国巡展”“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展”。
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创意策划高级研修班”,高世名、牟森、姚大均、张力奋、许煜、黄孙权、张颂仁、邱志杰、管怀宾、卢杰、陆兴华、高世强、石可、李凯生、张安定为任课导师,结合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人类纪里的艺术、差异与重复”工作坊、“世纪:SHENG PROJECT”第二次策展工作坊、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全球化语境下的展示”工作坊。
许煜开设“论中国的技术问题”讲座/研讨会,为ICAST“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贾勤于跨媒体学院举办“望文生义:说文解字中的视听系统”系列讲座。“中西古典思想”是ICAST的核心命题之一,ICAST开始将“说文解字”运用于展览策划。
亚际书院举办“亚际双年展论坛”,金素荣任光州站“亚际与其他世界:疯狂的联结”召集人;12月,陈光兴、张颂仁任上海站“通过南苏丹去学习”召集人。
高世名以“山水,世界观的艺术”为核心理念,策划公望美术馆开馆展“山水宣言”, 张骋(2013级硕士生)任助理策展人与同名出版物编辑。展览期间举办“山水论坛”系列讲座,王澍、龚鹏程、 孙善春、郁震宏、陈润华、贾勤进行讲演,《诗书画》杂志出版特展专刊,收录延伸讲座发言的部分文章。
“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由Raqs媒体小组任主策展人,刘畑(2012级博士)与萨比赫·艾哈迈德、陈韵、黛丝·默恩德组成策展组,刘畑(2012级博士)兼 “复策展平台”策展人、“理论剧院”项目总监。
“跨媒介巨构:行星三部曲”作为终端站参加2016年上海双年展,高世名任总策划与学术主持,牟森任总叙事,刘畑(2012级博士生)任策展人。
网络社会研究所召开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网络化的力量”,会议由高世名、黄孙权、许煜发起,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修·傅勒(Matthew Fuller)、日本文化研究者东浩纪、希尔特·洛文克(Geert Lovink)等来自欧美及亚洲的研究者前来就美学、 物质、算法、生态等议题进行研究报告与实践行动分享,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程。
亚际书院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亚非拉文化艺术研究院,已发起“第三世界行动计划”,完成北京、杭州、上海站。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与浙江摄影家协会)发起“文人与史诗”展览,聚焦八位浙江籍的摄影师俞创硕、高帆、雷烨、徐肖冰、骆伯年、刘旭沧、郎静山、罗光达,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摄影生命。高初、刘畑(2012级博士生)为总策展,魏潇洋(2012级硕士生)为展览协调,ICAST为个案研究与策展执行。
3月-4月,许煜开设“西蒙东的技术思想”课程/工作坊,为ICAST“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贺照田受邀于ICAST开设 “社会思想系列课程”:“当代中国的文化无意识:以余华、方力钧、贾樟柯为例”。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受邀于中国美术学院举办“Panel 21”学术演讲:“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艺术、器官发生与超人主义”,以及“熵与劳作”系列课程,为ICAST“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ICAST召集“Latento,隐喻:潜在的当代时刻”工作坊,由高世名、管怀宾发起,Raqs媒体小组(印度)与刘畑(2012级博士生)担任召集人,ICAST参与组织工作。伯恩诺·欧多·波泽尔(Berno Odo Polzer,奥地利)、拉腊·考迪 (Lara Khaldi,约旦)、普拉萨德·舍缇(Prasad Shetty,印度)、拉基·巴拉拉姆(Rakhee Balaram,美国)、萨比赫·艾哈迈德(Sabih Ahmed,印度)、桑托什·萨得南丹(Santhosh Sadanandan,印度)、赵德利等为特邀嘉宾。
台湾跨领域数位文化思考与行动者、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李士杰开设“从机器-人的角度重新型构数位文化”系列课程。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程。
E-Flux杂志的编辑Brian Kuan Wood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E-Flux编辑/作家分享交流会”。
开放问题研究所【刘畑(2012级博士生)、李晟曌(2007级硕士生)】发起“达-da宣言”行动,参与苏黎世“达达一百年”闭幕论坛。
网络社会研究所召开第二届网络社会年会“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学术委员会由高世名、管怀宾、黄孙权、陆兴华组成,会议透过今天的都市和算法剧变重新发掘列斐伏尔的工作,描绘并重新发明都市空间和日常生活。从马克思哲学与批判方法、今天的(数码)日常生活、都市想象和新地理学、全球算法生产四个板块邀请了来自欧美亚洲的学者进行研究分享。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程。
许江、高世名发起“致敬:2018,未来媒体 / 艺术宣言”中国美术学院与法国斯特拉斯堡联合艺术项目。马楠(2012级博士生)、王岩(2013级博士)任副策展人,主创团队由管怀宾、姚大钧、高世强、牟森带领的跨媒体学院的五十余位学生组成,ICAST亦参与了研究工作。该计划涵盖“山水:一份宣言”“世纪:一个提案”“风眠:一种 历史”“渡物:一个旅程”四个部分,姚远东方(2019级博士生)负责“世纪风眠,回到斯特拉斯堡”版块。在“世纪:一个提案”单元中,邀请了当代著名理论家、思想家、艺术家、策展人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高世名、陈界仁、张颂仁、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希尔特·洛文克(Geert Lovink)、许煜、让·吕克南希(Jean-Lue Nancy)、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gler)、傅无为(Uwe Fleckner)进行主题讲演,提炼 20 世纪重要历史时刻的历史动能,为21世纪提案。
亚际书院举办“亚际双年展论坛”,孙歌、阿迪蒂亚·尼加姆(Aditya Nigam)任柯钦·穆兹里斯站“思想—实践的流通与公众的形成”召集人。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夸特莫克 · 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访问中国美术学院,并举办“美学之上的美学?——墨西哥MUAC博物馆研究工作中的设问与叙事”讲座。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举办春季高级研修班,贝尔纳·斯蒂格勒作“社会雕塑·控制论·智慧城市”的系列讲座;许煜作“控制论‧哲学‧技术”系列讲座;贝尔纳·斯蒂格勒的主要英译者丹尼尔·罗斯作“人类纪时代的个体化实现:如何自我书写?”课程。
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副研究员王智明为ICAST开设“思想第三世界导论”课程。
张颂仁、高世名、叶放为ICAST授课“雅集园林”。
诗人与批评家王炜为ICAST开设“第二次普罗米修斯”课程。
中国美术学院于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举办“妄念 「Will to Faith」”展览,王岩(2013级博士生)担任策展人,林灿文(2017级硕士生,2020级博士生)任执行策展。
中国美术学院启动“野草计划”,发起“《野草》细读”系列活动,邀请孙歌、江弱水、薛毅、陆兴华担任领读,并于2019年5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野草——献给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展览,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闵罕(2010级博士生)任执行策展。
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IUF)”,就“为了共善的治理”、“智慧市民”、“智慧器官”、“重构地缘政治”4个专题邀请王坚、赛博·詹(Seb Chan)、若林干夫等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并举办工作坊:物联网开关与社会钱包(DOWSE/ SWAPI)。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
陈界仁于跨媒体学院举办“在‘全域式操控技术’内的残响、残像、残躯所共构成的‘潜运动’”影像工作坊,由ICAST统筹。
许煜为ICAST开设“康德《判断力的批判》研读”课程。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举办“2019年春季高级研修班:技术与感知学”,贝尔纳·斯蒂格勒作“危机与开放”系列讲座,许煜作“艺术与宇宙技术”系列讲座。此为ICAST的“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国美术学院发起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以“青春·观·世界”(Veni, Vidi, We Young)为题,以“游戏”、“科幻”、“公社”为核心概念,召集3000+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进一步升级中国美术学院于2010年首创的毕业创作展示周,围绕五大版块——展、演、坊、论、市,一大维度——戏,在2019年5月25日-6月30日期间展开超过50个艺术项目。整个活动由ICAST担任策划与执行。
中国美术学院发起“后现代及其后?——暨《后现代状况》出版四十周年”学术研讨论会,许煜为召集人,许煜、贝尔纳·斯蒂格勒、萨拉·威尔森、菲利普·帕雷诺、李洋、艾什利·伍德沃德、东浩纪做主题演讲。此为ICAST的“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网民21:超越个人账户”,就“当代网络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交媒体政治经济批判”、“媒体考古学”、“平台资本主义”4个议题邀请Franco “Bifo” Berardi、吕新雨、濱野智史等多位国内外学者展开思考与论辩,并举办“青年学者论坛”。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
ICAST发起首届Inter-World-View,向世界范围内的青年群体发出邀请,共筛选出15组各异的群体(九樟学社、Fleshy School、重庆工作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PeARL、思索讲坛、退化建筑、热带病艺术研究所、人民比特、家园计划、北国项目、Passepartout Duo+AnyOne、午山、熟道、BluePrintPlug)一同“访问世界”,通过为期10天的共同的布置、展示、论辩、生活,展开充分深入的交流,并期待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向未来长远合作的工作网络。
诗人、批评家王炜为ICAST开设持续一年的“试论诗神”系列课程。
陈旻(2018级博士生)与搭档张业鸿以“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Play societies:wolves, lynx and ants)”获Hyundai Blue Prize2019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并于2020年6月举办同名主题获奖展。
3月-6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李旭为ICAST开设“《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系列课程。
学者、出版人王语薇为ICAST开设“信息时代的信任革命——从比特币到NFT”系列讲座。
7月-9月,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王霖为ICAST开设《史记》系列讲读课。
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博士罗逍然为ICAST导读柏拉图《克里同》。
网络社会研究所召开第五届网络社会年会“实践智慧之网”,就“网狀网络”、“基进市场”、“网际网络档案馆”、“分散式网络实践”、“加密主义”5个议题邀请Vitalik Buterin、Pavol Luptak、Danny O’Brien等国内外多位专业者进行经验分享与研讨,并举办“网状网络工作坊”与“青年学者论坛”。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
9月-12月,浙江省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员陈明珠为ICAST进行“亚里士多德《诗术》讲读”系列课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于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艾略特 《荒原》 讲读”系列课程。
跨媒体学院于宁波举办“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 策展人为高士强、牟森、姚大钧,王岩(2013级博士)、李丁(2017级博士)任执行策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樊黎为ICAST开设“《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讲座。
首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于浙江展览馆开幕,青年教师刘畑(2012级博士生)、唐晓林(2010级博士生)ICAST担任策展团队,中国美术学院组成诗词、书法、国画、跨媒体、影视、插画、设计、手工艺、环境艺术等近二十支专业团队,每年沿着不同路线,用脚步丈量“唐诗之路”,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酬唱应答”中开展一种广大而精微,高妙而日常的文化与艺术创作。“唐诗之路”已举办5届,足迹从浙东(2020,2022)延伸至西域(2023)与东瀛(2023,2024)。
中国美术学院与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共同发起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1952年4月1日-2020年8月5日)年度纪念讲座,许煜作“秘法家斯蒂格勒”主题讲演。此为ICAST的“当代哲学研究系列课程”。
长征计划发起人、长征空间创办人卢杰赴杭州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职担任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
9月-12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加入ICAST教师团队,为ICAST开设“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系列课程。
启动ICAST Reflects系列,邀请活跃于一线的策展人、艺术评论人、专业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呈现当前理论从业者的议题、实践、反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聂小依受邀作“‘策展教育’和今天的工作”讲座。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受视觉中国邀请为中国美术学院作“《恒先》初读”讲座。此为ICAST的“中西古典思想”命题的必修课。
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以“SparkLink,知识艺术传播的NFT”、“Archverse, 元宇宙重现乡建中国”、“COOP, 合作通证经济体”三个网络社会研究所的小组项目,向年会的老朋友与新朋友们进行提案与报告,力图从空间营造与复现、艺术知识传播与新的合作经济系统三个实践来打造希望的技术。年会特别活动:元宇宙现场即兴电音演出“相遇宙”派对,COOP 市集。此为ICAST的“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
蒋斐然(2019级博士生)凭借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ICAST Reflects邀请策展人、艺评人、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作“我们,集体:东亚影像中的艺术与集体”讲座。
3月-6月,启动“ICAST文脉与行动”系列课程,以“卢杰-长征12站”、“张颂仁-天地人的展示观”、“张颂仁-西天中土”、“高世名-‘排演’之前”、“高初-文献与研究、展览与出版”、“卢杰-长征在继续”、“高世名-排演”、“唐晓林-八五·把可能性还给历史”、“唐晓林-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黄孙权-诸众之貌”、“刘畑-三个艺术世界”、“黄孙权-信息技术的社会文化史”、“卢睿洋-斯蒂格勒 《付诸行动-我们如何变成一个哲学家》”、“卢睿洋-斯蒂格勒:走向负人类世”共14讲勾勒ICAST的基本脉络,作为ICAST的基础课程。
ICAST Report正式启动,邀请当前活跃的艺术家、创作者作工作报告,呈现他们的问题、方法、经验。首邀陈界仁于跨媒体学院举办作品放映会与映后谈。
ICAST Report邀请行为艺术家童文敏作“行动中的境遇”讲座。
ICAST Reflects邀请根特大学(Universiteit Gent)文学研究专业博士陈恒作“借古喻今的诱惑——鲁迅的历史观照与书写”讲座,“打边炉”创办人、主编钟刚作“松软的幻觉:‘打边炉’的媒体实践”讲座。
“行动之书”系列丛书出版,由《后万隆》、《感觉田野》、《把可能性还给历史》、《未来媒体》四册组成,系统梳理了国美策展的几条实践脉络。“行动之书”由高世名主编,ICAST执行编辑、出版等工作。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于浙江美术馆开幕,施慧任艺术总监,刘畑(2012级博士生、ICAST教师)任总策展人,刘益红(2013级博士生、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洪喆等任联合策展人,奚天豪(2020级硕士生)、段馨(2020级硕士生)参与策划与执行工作。特别项目“净因”于9月份在杭州博物馆室内外开幕,启动项目“纤维九讲——从纤维丛到规范场”邀请贾勤就《说文解字》糸部258字展开绎读,亦于9月份开启。
ICAST Report邀请艺术家李维伊作“实践的内部”讲座。
复旦大学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展览史与当代策展实践论坛:“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卢杰、刘畑(2012级博士生、ICAST教师)参与主持与评议,蒋斐然(2019级博士生)、刘呗宁(2020级博士生)、奚天豪(2020级硕士生)、陈迅超(2021级硕士生)、金博文(2022级硕士生)、梅锉(2022级硕士生)作主题发言。
ICAST Reflects邀请策展人、写作者申舶良作“‘后殖民星群’视野与今日策展实践——从第15届沙迦双年展谈起”讲座。
策展人、《黑齿》杂志的共同编辑陈玺安为ICAST开设写作课,聚焦于几种写作与编辑的可应用的批评模式,演练当代艺术行业中不同语境下的写作。
ICAST Report邀请博尔赫斯书店、录像局发起人陈侗作“无边的艺术,有限的可能”讲座。
ICAST Reflects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ICAST研究员贺照田作“四民社会论和阶级论的辩证”讲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ICAST研究员王洪喆开设写作课,内容涉及个人史-家庭史-当代史的问题与方法。
ICAST Reflects邀请台湾立方计划空间发起人、策展人郑慧华作“艺术实践的未来,与「未来」的艺术实践”讲座。邀请策展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鲁明军作“《十月》及其‘遗产’:新前卫之后的艺术评论”讲座。邀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娜作“《人间》:作为一种知识工作方式的‘人文’——重读‘汤英伸案’报道”讲座。
跨媒体学院发起“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邀请艺术家中的最卓越者达·芬奇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共同思考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的时代命题。艺术界分为五大展演单元与“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两大国际学术论坛,以及“艺能松(AI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与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共同作为95周年校庆系列艺术与学术活动的先声。林灿文(2017级硕士生,2020级博士生)、刘呗宁(2020级博士生)、张诺馨(2021级硕士生)、袁孟如(2021级硕士生)参与展览执行,两大论坛为ICAST的“媒介研究”、“网络社会”命题的必修课。
中国美术学院举办95周年校庆,以“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为主题,举办近一个月的十余场艺术、学术活动。核心学术活动“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将人类文明视为超越时空局限的整体,由中国美术学院的12支跨学科师生团队,奔赴世界各地,在“禄丰恐龙墓穴-亚马逊丛林-旧金山硅谷-冰岛火山口-米兰达芬奇故居-莫斯科工人俱乐部-大麦地岩画-延安杨家岭-日本桂离宫”等12个核心现场,寻访艺术背后的文明史和人类学意涵,并举办《电影行动:来自世界的报道》“影像行动”发布会暨《星丛》大展,分享和互鉴各团队在世界各地的所问所思所得。刘畑(2012级博士生、ICAST教师) 任总策划与报告人之一,带领ICAST学生刘承臻(2022级硕士生)、姜怀黎莺(2023级硕士生)参与《分科之学的统一之道——寻访轴心时代》、《世界尽头的中心——寻访失落大陆》两个专题片的策划与创作。
“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由许江任总策展人,郑胜天为联合策展人之一,高世名任助理策展人。
本届双年展以当代影像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空间“影棚”“剧场”“暗房”“画室”“影院”作为框架,从多个层次建构起一套关于“影像—生存”的话语系统和叙事现场,于其中探讨艺术造物的影像如何座驾于日常的影像世界之上,以及美术馆中的影像与我们日常习见的电视、电影以及网络图像之间、与大众媒体之间的动力机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