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016年是“达达”(DADA)诞生的一百周年。瑞士苏黎世作为诞生之地,全年有超过200场庆典活动,并与第十一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1)形成深度互动。
刘畑、李晟曌受邀参加“DADA100”系列纪念活动的闭幕论坛,并邀请两位古典学学者郁震宏和贾勤前往苏黎世,在1919年最后一次、规模最大(有1500人在场)的“达达之夜”(Dada Soirée)演出现场Kaufleuten,进行了一次“达-da宣言”行动——从中国传统音韵学、文字学的角度,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解析了一个汉字:“达”。
本次“达-da宣言”行动的目的,是尝试在意义过度饱和的庆典现场,通过跨文化间的意义流动,临时地制造出接近“dada”这一“无意义的声音”所诞生的时刻。所有的庆典和历史化都面临的危险是:它可能恰恰在背离原初的破坏性、事件性的力量。而“达达”不应是一种供膜拜的“经典”;“致敬”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是:去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只有追回到那个声音还未发出的那一刻,我们才完成了对这个声音真正的致敬,并不再是长过一个世纪的余音中流连的人质。
2016年是“达达”(DADA)诞生的一百周年。瑞士苏黎世作为诞生之地,全年有超过200场庆典活动,并与第十一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1)形成深度互动。
刘畑、李晟曌受邀参加“DADA100”系列纪念活动的闭幕论坛,并邀请两位古典学学者郁震宏和贾勤前往苏黎世,在1919年最后一次、规模最大(有1500人在场)的“达达之夜”(Dada Soirée)演出现场Kaufleuten,进行了一次“达-da宣言”行动——从中国传统音韵学、文字学的角度,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解析了一个汉字:“达”。
本次“达-da宣言”行动的目的,是尝试在意义过度饱和的庆典现场,通过跨文化间的意义流动,临时地制造出接近“dada”这一“无意义的声音”所诞生的时刻。所有的庆典和历史化都面临的危险是:它可能恰恰在背离原初的破坏性、事件性的力量。而“达达”不应是一种供膜拜的“经典”;“致敬”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是:去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只有追回到那个声音还未发出的那一刻,我们才完成了对这个声音真正的致敬,并不再是长过一个世纪的余音中流连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