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想图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2024届 策展实践与研究方案展


2024届ICAST硕士毕业生导师  高世名

策展实践与研究方案指导  刘畑

2024届硕士毕业生  谢雨欣  袁孟如  张诺馨  谢本颢  陈迅超  徐梦艺  沈琦  陈南汐


地点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B1文澜展厅

展期  2024.6.1-6.10

开放时间  9:00–17:00 展览期间无休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今日世界已在数字技术下被压缩为一张张缩略图(Thumbnail Image),被封存进大大小小的屏幕中。这些图像再经由视网膜进入你我的大脑,成为我们思考和观察这个世界的原初材料。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真实与虚幻发生了颠倒:虚幻之物可以被图像输出打印为实物;真实之物也可以被图像技术改写与重组为超真实的幻觉。我们何以区分二者的界限,何以辨识背后的动机,又如何将脑中的未来设想转化为真实的行动?

由此,我们提出“预想图”(Thumbnail Imagination)这一展览主题,它不仅是对“缩略图”这个词的改写,还是对历史与现实中诸多问题的回应,以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的思考。

展览将呈现来自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方向八位实践类硕士毕业生的策展提案,囊括了八个有可能会发生的展览/项目,具体而微地包含了围绕一个展览而展开的研究、思考、设计、规划、艺术家、作品、空间等细节,并且以A4纸上方案的方式呈现。

提案展的形式本身即是一种缩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局限于简单的草图和预览图。一张张A4纸背后折射的是八位毕业生对世界的真实关怀,承载的是关于一处地方、一段历史、一门学科、一个梦想的宏大“预想”——它不甘止步于“想”,而是试图以排演的方式重新修正被扭曲的世界图像。

“预想图”的实质,故而是一种主体的预生产,它指向的是一场行动预告,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技术,以及一次改写现实的企图。

展览现场

毕业作品

谢雨欣

沿海阅读      

 

策展方案阐述

在大陆上的生活,城市化的进程几乎侵袭了角角落落。而沿海地区凭借着与海相接的地域特性,借由与大陆大相径庭的海洋环境影响,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还遗存着一丝未被同质化的过往生活痕迹。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给那群处于大陆与海洋间夹心地带的人群什么?环境和政策的变迁又将让他们去向何方?他们在做出怎样的选择?而那些海、岛与岸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在于寻找新大陆,而在于用新视野看世界。”(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沿海阅读,通过重新抽丝剥茧般的一次认知,我们对地方生活的想象和理解还能激发什么?

展览试图掀开披在岛屿和海岸上的主流叙事的面纱,通过回返地方历史或介入地方群体的艺术作品以及数段口述历史来展示这些岛/ 岸鲜少被了解的过去与当下的变迁,以此呈现不同时代下在历史的变奏中这些岛/岸的变化,并觉察其中的差异与可共享的经验。

 

毕业论文题目

对话地方——论历史语境下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中的艺术创作

Dialogue with Place: On the Artwork of the Setouchi Triennal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袁孟如

杜尚的晚餐:艺术复制时代的技术

 

策展方案阐述

如果将艺术体系比作一场晚餐,那么谁会是受邀入席的宾客,菜单上又会呈现什么?艺术家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艺术家是宾客,那么真正的东道主是谁?如果艺术家是厨师,那么他们会使用哪些食材进行烹制?甚至,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艺术家自身也成了菜单上的一道菜,被资本与市场所消费?

本策展方案以杜尚的名义组织了一场晚餐,将当今艺术的热门议题和创作方法融入其中,并通过餐桌和菜单的形式进行展示。在艺术家及其作品被视为杜尚的现成品的同时,杜尚本人也被视为策展人的现成品。这种符号的挪用与语境的多层嵌套正是当代艺术的惯用手法。本方案聚焦于这些概念包装背后的真实权力关系,意在重置艺术创作的时代与技术语境,重新思考个人与集体,艺术与技术的动态关系。

 

毕业论文题目

从身体到假肢:艺术如何学会复制并爱上技术

From the Body to Prothesis or: How Art Learned to Reproduce and Love Technology


 

张诺馨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九六⼋

 

策展方案阐述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一九六八”这一展览方案基于有关1968-197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全球变革的岁月,伴随着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战后婴儿潮等时代背景,追求自由、平等、反抗权威成为一代人普遍的追求。威尼斯双年展在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精英主义的象征,受到了来自学生、青年、工人等的强烈抗议,1968年的第三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因此被迫延期举行,并且在之后的大约十年期间尝试进行自我更新。

本方案设想的展览被设置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小广场上,借用与双年展相关的一系列地点的空间关系,使用文献和艺术作品回溯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威尼斯双年展展开的艺术和思想事件。正如展览动线的循环往复,双年展的发展路径最终构成了其自身的悖论,无论是关于展示方式、去商业化,还是艺术自治与现实关切。

 

毕业论文题目

涌动不息:1968 年威尼斯双年展抗议及其余波

Constant Surges:The Protest Against the Venice Biennale in 1968 and its Aftermath


 

谢本颢

地球号太空船在通往无序的航线中掉头:你,我,所有人

 

策展方案阐述

“叫我调整片”(“Call me trimtab”)是巴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的墓志铭。“调整片”(trim tab)是存在于船舵与机翼上小东西,只需轻微移动它,就能够改变船只与飞机的行进方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在全人类共同生活与航行的地球号太空船上,调整片可能是每一个人,每个人所做的微小之事都可能让这艘巨大的“太空船”向其他可能的方向驶去。

本展览收录富勒的绘图、设计手稿、几何结构与建筑模型、书籍、相关摄影、纪录片等作品与文献资料,以及同时代与其后相关的个人与组织在设计、建筑、艺术、工程、城市规划、生态系统实验等各方面的创作与实践,试图在当下为其概念提供新的解释,并为人类更好地行驶“地球号太空船”带来新的启发。

 


毕业论文题目

从资本主义到反文化:论巴克敏斯特·富勒穹顶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变

From Capitalism to Countercultur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ism of Fuller's Geodesic Dome


 

陈迅超

华侨农场计划

 

策展方案阐述

“华侨农场计划”为一个⻓期持续性驻地-调研-创作计划提案,以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东南亚诸国的排华运动的历史作为背景,回溯归难侨回到中国大陆并于84个华侨农场中安置与定居的历史。华侨农场遵循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组织原则而建立,容留自东南亚而返的华人难民及其家属,成为了一个衔接中国现代政治历史与东南亚地区现代政治历史的枢纽地带,同时又区隔于其所处社会的其他场所,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政治与社会空间。从人本的⻆度说,归难侨在东南亚-中国前后所面临的“双重间离”的生命处境及其无处着落的自我认同,又显示出了塑造其身份并牵动其命运的历史之复杂性。简而言之,“华侨农场”是一个中间地带,“农场华侨”是一种居间身份。因此,本项目试图穿过这些因变量的表层,触及其历史与政治的自变量,由此去解蔽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历史之联系。

本项目同时也意在回应当代艺术世界的两个现实:首先是,在罔顾历史的情况下对于“离散”问题的简单理解与话语泛滥;其次是,在艺术世界开始规范出其通用的“东南亚叙事”时对于地缘现实复杂性、尤其是对东南亚与中国之动态关系的盲视。试图克服对于身份政治与地缘政治消费式的滥用,从而在具有历史感(时间意识)与世界感(空间意识)的自觉下以“华侨农场”与“农场华侨”作为枢纽,创制显示出复杂互动关系的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地缘政治与历史图绘(mapping)。

 


毕业论文题目

显像之术:制图学艺术的批判性实践

Imaging Method: Critical Practice of Cartographic Art


 

徐梦艺

感情用市

 

策展方案阐述

关系是我们社会性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个人情感和关系的被压抑到个体主动选择放弃,是中国由现代化发展的初期走向加速社会的过程,混杂着他者对个体的规训到自我鞭策的复杂变化。

在“感情用市”这个展览中,“感情”指向了个体感知世界的能力以及与社会建立情感联系的意识,它要求我们关注他者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市”则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在具体问题时无法完整展现出自由、真实的个性和好恶,相反会受到主流价值观的限制,我们处在被市场、消费、景观牵制和凝视的生活中,私人情感被放大到公共的场域中,对关系的看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感情用市”无意将感情超脱于经济和利益的社会完全真空,而是试图将观众置入一个感受的场域,用“感情”面对真实世界矛盾性和冲突性,将自我脱离出“自恋”的困境。因此,展览试图提出隐藏在时代的病症背后的,人们在一段关系中的看法和认知的改变,这其中的和解或者冲突不仅是个人情感,还指向了身处同样时代洪流中的群体面貌。

 


毕业论文题目

消费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从耿建翌的作品看“超市”艺术展

Self-Construction under Consumerism: Analyzing "Art for Sale" from Geng Jianyi's Works


 

沈琦

从深入“生活”到“深入生活”——1930-1945木刻版画文献展

 

策展方案阐述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文艺的一个核心原则的“深入生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本身变为一个广为人知却概念漂泊的模糊名词,步入新时期,甚至被赋予某一些负面内涵。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木刻版画的创作者就在“生活”概念的游移中,在不断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在西方与本土的观念博弈之间找寻到了创作方法,逐渐在中国的革命现实土地上摆脱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符号化元素,向“深入生活”的中国特色民族形式迈进。本次展览提案将历史的脉络投射到1930年—1945年,尝试将版画创作置于“生活”这个关键词之下,观察它的沉浮演变,试图梳理从新兴木刻运动伊始,直至抗日战争结束的现实主义美术谱系。

 


毕业论文题目

“深入生活”的困扰——以力群1933—1942 年版画创作为例

The Troubles of "Deepping into Life" : A case study Of Li Qun's printmaking from 1933 to 1942


 

陈南汐

真相游戏

 

策展方案阐述

提到真相(truth),我们通常会想到“事件的真相”。“真相”通常被阐释为一种单一透视的、超验的事实宣言——“历史”的最终版本。这种解释与某种创伤后的社会康复目标相对立,后者需要通过受害者和社会的参与来激活一个集体的阐释过程。在伤害没有来临之前,或者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弱者”身份之前,对真相的姿态都是追寻或者演习。尤其是在有了摄影术这一强大的媒介之后,在面对“真相”这一概念时,我们的认知则需要思考:摄影术抓取的真“像”是在如何被“利用”的技术中形成的。在今天这个“后真相”的时代,“真相”可以被视为一封来自赫尔墨斯(信使)的信——赫耳墨斯掌握着种种发现隐藏的、潜藏的、无意识事物的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偷窃来获取所需讯息的信使,他要呈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无论它们是多么地模糊、陌生、无意义。这是一封包含大量信息却需要解密破译的信。

此方案试图从不同的路径不断软化、激活“真相”这个看似坚硬的概念,并由此追问“真相”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依然笃定执着地寻求“客观真实”,还是去进入并扩张着排演“真实”的巨大游戏,进而期待它的发生或显现?

 

毕业论文题目

郭凤怡的处境——从“民间的力量”谈起

Guo Fengyi's Situation: A Discourse on "the Power of Public"

 

预想图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2024届 策展实践与研究方案展


2024届ICAST硕士毕业生导师  高世名

策展实践与研究方案指导  刘畑

2024届硕士毕业生  谢雨欣  袁孟如  张诺馨  谢本颢  陈迅超  徐梦艺  沈琦  陈南汐


地点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B1文澜展厅

展期  2024.6.1-6.10

开放时间  9:00–17:00 展览期间无休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今日世界已在数字技术下被压缩为一张张缩略图(Thumbnail Image),被封存进大大小小的屏幕中。这些图像再经由视网膜进入你我的大脑,成为我们思考和观察这个世界的原初材料。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真实与虚幻发生了颠倒:虚幻之物可以被图像输出打印为实物;真实之物也可以被图像技术改写与重组为超真实的幻觉。我们何以区分二者的界限,何以辨识背后的动机,又如何将脑中的未来设想转化为真实的行动?

由此,我们提出“预想图”(Thumbnail Imagination)这一展览主题,它不仅是对“缩略图”这个词的改写,还是对历史与现实中诸多问题的回应,以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的思考。

展览将呈现来自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方向八位实践类硕士毕业生的策展提案,囊括了八个有可能会发生的展览/项目,具体而微地包含了围绕一个展览而展开的研究、思考、设计、规划、艺术家、作品、空间等细节,并且以A4纸上方案的方式呈现。

提案展的形式本身即是一种缩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局限于简单的草图和预览图。一张张A4纸背后折射的是八位毕业生对世界的真实关怀,承载的是关于一处地方、一段历史、一门学科、一个梦想的宏大“预想”——它不甘止步于“想”,而是试图以排演的方式重新修正被扭曲的世界图像。

“预想图”的实质,故而是一种主体的预生产,它指向的是一场行动预告,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技术,以及一次改写现实的企图。

展览现场

毕业作品

谢雨欣

沿海阅读      

 

策展方案阐述

在大陆上的生活,城市化的进程几乎侵袭了角角落落。而沿海地区凭借着与海相接的地域特性,借由与大陆大相径庭的海洋环境影响,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还遗存着一丝未被同质化的过往生活痕迹。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给那群处于大陆与海洋间夹心地带的人群什么?环境和政策的变迁又将让他们去向何方?他们在做出怎样的选择?而那些海、岛与岸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在于寻找新大陆,而在于用新视野看世界。”(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沿海阅读,通过重新抽丝剥茧般的一次认知,我们对地方生活的想象和理解还能激发什么?

展览试图掀开披在岛屿和海岸上的主流叙事的面纱,通过回返地方历史或介入地方群体的艺术作品以及数段口述历史来展示这些岛/ 岸鲜少被了解的过去与当下的变迁,以此呈现不同时代下在历史的变奏中这些岛/岸的变化,并觉察其中的差异与可共享的经验。

 

毕业论文题目

对话地方——论历史语境下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中的艺术创作

Dialogue with Place: On the Artwork of the Setouchi Triennal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袁孟如

杜尚的晚餐:艺术复制时代的技术

 

策展方案阐述

如果将艺术体系比作一场晚餐,那么谁会是受邀入席的宾客,菜单上又会呈现什么?艺术家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艺术家是宾客,那么真正的东道主是谁?如果艺术家是厨师,那么他们会使用哪些食材进行烹制?甚至,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艺术家自身也成了菜单上的一道菜,被资本与市场所消费?

本策展方案以杜尚的名义组织了一场晚餐,将当今艺术的热门议题和创作方法融入其中,并通过餐桌和菜单的形式进行展示。在艺术家及其作品被视为杜尚的现成品的同时,杜尚本人也被视为策展人的现成品。这种符号的挪用与语境的多层嵌套正是当代艺术的惯用手法。本方案聚焦于这些概念包装背后的真实权力关系,意在重置艺术创作的时代与技术语境,重新思考个人与集体,艺术与技术的动态关系。

 

毕业论文题目

从身体到假肢:艺术如何学会复制并爱上技术

From the Body to Prothesis or: How Art Learned to Reproduce and Love Technology


 

张诺馨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九六⼋

 

策展方案阐述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一九六八”这一展览方案基于有关1968-197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全球变革的岁月,伴随着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战后婴儿潮等时代背景,追求自由、平等、反抗权威成为一代人普遍的追求。威尼斯双年展在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精英主义的象征,受到了来自学生、青年、工人等的强烈抗议,1968年的第三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因此被迫延期举行,并且在之后的大约十年期间尝试进行自我更新。

本方案设想的展览被设置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小广场上,借用与双年展相关的一系列地点的空间关系,使用文献和艺术作品回溯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威尼斯双年展展开的艺术和思想事件。正如展览动线的循环往复,双年展的发展路径最终构成了其自身的悖论,无论是关于展示方式、去商业化,还是艺术自治与现实关切。

 

毕业论文题目

涌动不息:1968 年威尼斯双年展抗议及其余波

Constant Surges:The Protest Against the Venice Biennale in 1968 and its Aftermath


 

谢本颢

地球号太空船在通往无序的航线中掉头:你,我,所有人

 

策展方案阐述

“叫我调整片”(“Call me trimtab”)是巴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的墓志铭。“调整片”(trim tab)是存在于船舵与机翼上小东西,只需轻微移动它,就能够改变船只与飞机的行进方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在全人类共同生活与航行的地球号太空船上,调整片可能是每一个人,每个人所做的微小之事都可能让这艘巨大的“太空船”向其他可能的方向驶去。

本展览收录富勒的绘图、设计手稿、几何结构与建筑模型、书籍、相关摄影、纪录片等作品与文献资料,以及同时代与其后相关的个人与组织在设计、建筑、艺术、工程、城市规划、生态系统实验等各方面的创作与实践,试图在当下为其概念提供新的解释,并为人类更好地行驶“地球号太空船”带来新的启发。

 


毕业论文题目

从资本主义到反文化:论巴克敏斯特·富勒穹顶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变

From Capitalism to Countercultur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ism of Fuller's Geodesic Dome


 

陈迅超

华侨农场计划

 

策展方案阐述

“华侨农场计划”为一个⻓期持续性驻地-调研-创作计划提案,以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东南亚诸国的排华运动的历史作为背景,回溯归难侨回到中国大陆并于84个华侨农场中安置与定居的历史。华侨农场遵循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组织原则而建立,容留自东南亚而返的华人难民及其家属,成为了一个衔接中国现代政治历史与东南亚地区现代政治历史的枢纽地带,同时又区隔于其所处社会的其他场所,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政治与社会空间。从人本的⻆度说,归难侨在东南亚-中国前后所面临的“双重间离”的生命处境及其无处着落的自我认同,又显示出了塑造其身份并牵动其命运的历史之复杂性。简而言之,“华侨农场”是一个中间地带,“农场华侨”是一种居间身份。因此,本项目试图穿过这些因变量的表层,触及其历史与政治的自变量,由此去解蔽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历史之联系。

本项目同时也意在回应当代艺术世界的两个现实:首先是,在罔顾历史的情况下对于“离散”问题的简单理解与话语泛滥;其次是,在艺术世界开始规范出其通用的“东南亚叙事”时对于地缘现实复杂性、尤其是对东南亚与中国之动态关系的盲视。试图克服对于身份政治与地缘政治消费式的滥用,从而在具有历史感(时间意识)与世界感(空间意识)的自觉下以“华侨农场”与“农场华侨”作为枢纽,创制显示出复杂互动关系的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地缘政治与历史图绘(mapping)。

 


毕业论文题目

显像之术:制图学艺术的批判性实践

Imaging Method: Critical Practice of Cartographic Art


 

徐梦艺

感情用市

 

策展方案阐述

关系是我们社会性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个人情感和关系的被压抑到个体主动选择放弃,是中国由现代化发展的初期走向加速社会的过程,混杂着他者对个体的规训到自我鞭策的复杂变化。

在“感情用市”这个展览中,“感情”指向了个体感知世界的能力以及与社会建立情感联系的意识,它要求我们关注他者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市”则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在具体问题时无法完整展现出自由、真实的个性和好恶,相反会受到主流价值观的限制,我们处在被市场、消费、景观牵制和凝视的生活中,私人情感被放大到公共的场域中,对关系的看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感情用市”无意将感情超脱于经济和利益的社会完全真空,而是试图将观众置入一个感受的场域,用“感情”面对真实世界矛盾性和冲突性,将自我脱离出“自恋”的困境。因此,展览试图提出隐藏在时代的病症背后的,人们在一段关系中的看法和认知的改变,这其中的和解或者冲突不仅是个人情感,还指向了身处同样时代洪流中的群体面貌。

 


毕业论文题目

消费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从耿建翌的作品看“超市”艺术展

Self-Construction under Consumerism: Analyzing "Art for Sale" from Geng Jianyi's Works


 

沈琦

从深入“生活”到“深入生活”——1930-1945木刻版画文献展

 

策展方案阐述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文艺的一个核心原则的“深入生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本身变为一个广为人知却概念漂泊的模糊名词,步入新时期,甚至被赋予某一些负面内涵。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木刻版画的创作者就在“生活”概念的游移中,在不断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在西方与本土的观念博弈之间找寻到了创作方法,逐渐在中国的革命现实土地上摆脱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符号化元素,向“深入生活”的中国特色民族形式迈进。本次展览提案将历史的脉络投射到1930年—1945年,尝试将版画创作置于“生活”这个关键词之下,观察它的沉浮演变,试图梳理从新兴木刻运动伊始,直至抗日战争结束的现实主义美术谱系。

 


毕业论文题目

“深入生活”的困扰——以力群1933—1942 年版画创作为例

The Troubles of "Deepping into Life" : A case study Of Li Qun's printmaking from 1933 to 1942


 

陈南汐

真相游戏

 

策展方案阐述

提到真相(truth),我们通常会想到“事件的真相”。“真相”通常被阐释为一种单一透视的、超验的事实宣言——“历史”的最终版本。这种解释与某种创伤后的社会康复目标相对立,后者需要通过受害者和社会的参与来激活一个集体的阐释过程。在伤害没有来临之前,或者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弱者”身份之前,对真相的姿态都是追寻或者演习。尤其是在有了摄影术这一强大的媒介之后,在面对“真相”这一概念时,我们的认知则需要思考:摄影术抓取的真“像”是在如何被“利用”的技术中形成的。在今天这个“后真相”的时代,“真相”可以被视为一封来自赫尔墨斯(信使)的信——赫耳墨斯掌握着种种发现隐藏的、潜藏的、无意识事物的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偷窃来获取所需讯息的信使,他要呈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无论它们是多么地模糊、陌生、无意义。这是一封包含大量信息却需要解密破译的信。

此方案试图从不同的路径不断软化、激活“真相”这个看似坚硬的概念,并由此追问“真相”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依然笃定执着地寻求“客观真实”,还是去进入并扩张着排演“真实”的巨大游戏,进而期待它的发生或显现?

 

毕业论文题目

郭凤怡的处境——从“民间的力量”谈起

Guo Fengyi's Situation: A Discourse on "the Power of 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