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陈迅超  华侨农场计划

沈  琦  “深入生活”的困扰——以力群1933—1942年版画创作为例

陈南汐  郭凤怡的处境——从“民间的力量”谈起

奚天豪  论动物园中的表征性困境

张诺馨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一九六八

主持

唐晓林

报告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今年第一次为硕士毕业生举办公开的毕业报告会,让毕业生们在即将走出校门之际,有机会向校内外的师友和家人们汇报他们关心的议题,介绍他们的毕业论文与策展方案,呈现他们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成果。虽然同学们的论文和策展方案并不完善,但大家愿意勇敢且坦然地呈现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不负离校前的时光。

在校期间,同学们被要求做过很多次报告,读书报告、艺术个案研究报告、“我之由来”报告、田野考察报告、策展方案报告……这一次的报告,由同学们自愿参加。

华侨农场计划

陈迅超 2024届   硕士研究生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华侨农场计划”为一个长期持续性驻地-调研-创作计划提案,以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东南亚诸国的排华运动的历史作为背景,回溯归难侨回到中国大陆并于84个华侨农场中安置与定居的历史。华侨农场遵循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组织原则而建立,容留自东南亚而返的华人难民及其家属,成为了一个衔接中国现代政治历史与东南亚地区现代政治历史的枢纽地带,同时又区隔于其所处社会的其他场所,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政治与社会空间。归难侨在东南亚-中国前后所面临的“双重间离”的生命处境及其无处着落的自我认同,又显示出了塑造其身份并牵动其命运的历史之复杂性。简而言之,“华侨农场”是一个中间地带,“农场华侨”是一种居间身份。因此,本项目试图穿过这些因变量的表层,触及其历史与政治的自变量,由此去解蔽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长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历史之联系。

本计划同时也意在回应当代艺术世界的两个现实:首先是,在罔顾历史的情况下对于“离散”问题的简单理解与话语泛滥;其次是,在艺术世界开始规范出其通用的“东南亚叙事”时对于地缘现实复杂性、尤其是对东南亚与中国之动态关系的盲视。试图克服对于身份政治与地缘政治消费式的滥用,从而在具有历史感(时间意识)与世界感(空间意识)的自觉下以“华侨农场”与“农场华侨”作为枢纽,创制显示出复杂互动关系的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地缘政治与历史图绘(mapping)。

“深入生活”的困扰——以力群1933—1942年版画创作为例

沈 琦 2024届   硕士研究生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深入生活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是延安时期一种极具先锋性的文艺创作机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的改造。延安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中存在的困扰,正是自我改造的阵痛表现,通过自我的革命,形成辩证统一的自我风格,从而迈向新生。

版画家力群是延安美术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力群的创作是在新兴木刻运动之后开始的,他在1933-1942年间的创作作品的风格转换,正好契合现代木刻运动转变的时代缩影,力群一生通过不断地深入生活的实践,向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不拘泥于熟悉的刀法,广泛取材,不随意限定取材对象,最终形成了力群自身兼具写实性和抒情性民族化风格。

在1980年代以来的文艺反思浪潮中,常有将延安时期深入生活这一创作机制视为革命性对艺术性的压制与挫伤的现象。本文将通过力群在深入生活中的困扰,探寻他在革命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创作中的不易。

郭凤怡的处境——从“民间的力量”谈起

陈南汐 2024届   硕士研究生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本文以郭凤怡作为一个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中的特殊案例,并围绕三个主要的问题展开:郭凤怡在2002年参加“长征计划”以前,在她所在的社群之中位置和关系是什么样的;郭凤怡作为原本在社会机制外的生命现象,一种后来被确认的个体的艺术创作,是如何被赋予身份和价值;郭凤怡同时存在于两个话语场:当代艺术和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的对象世界是如何与当代艺术世界进行交换的。展览是当代艺术重要的现场,对于郭凤怡而言,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重塑的过程,亦可以经由郭凤怡的视角来观照国内外当代艺术的现场。

论动物园中的表征性困境

奚天豪 2024届   硕士研究生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动物园作为现代性的直接成果,既体现了人类寻求完满的愿望,同时也在二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反思人性之不完满的重要象征。随着现代动物园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日渐发展成为人和动物关系的终极表征,本文发现今日动物展示中有所发展的福利与保护维度,其下所普及的道德关怀不仅不足以真正慰藉动物园中被豢养的动物始终被维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被人以别样方式观看的展示困境,甚至由于遮蔽了展示活动中的核心矛盾而给被展示对象带去了更深的压迫。此般状况同样发生在近些年当代艺术领域政治正确的审查以及批判性话语的失效,并且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在这些以表征活动为根本动力的现实状况背后,其所加剧的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作为一篇“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专业方向的论文,本文希望通过动物园中生命被展出的现象,深入理解今天在表征之二元矛盾的基础上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善恶问题。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一九六八

张诺馨 2024届   硕士研究生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到加尔蒂尼去:威尼斯双年展,一九六八”这一展览方案基于有关1968—197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全球变革的岁月,伴随着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战后婴儿潮等时代背景,追求自由、平等、反抗权威成为一代人普遍的追求。威尼斯双年展在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精英主义的象征,受到了来自学生、青年、工人等的强烈抗议,1968年的第三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因此被迫延期举行,并且在之后的大约10年期间尝试进行自我更新。

本方案设想的展览被设置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小广场上,借用与双年展相关的一系列地点的空间关系,使用文献和艺术作品回溯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威尼斯双年展展开的艺术和思想事件。正如展览动线的循环往复,双年展的发展路径最终构成了其自身的悖论,无论是关于展示方式、去商业化,还是艺术自治与现实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