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s:

2 p.m., June 7, 8, 14, and 15, 2025

 

Location:

Nanshan Book House, 2F

Nan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210 Nanshan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Pacific! Pacific!
Where mighty winds surge and des rage,
Where the earth’s lungs breathe peaks into being,
Where sea spray kisses the swaying sky...
Ah! Your face—embroidered lands;
Your back—a balefield of demons..."
— Liang Qichao, Pacific Song of the 20th Century (1900)

A hundred years ago, Liang Qichao’s Pacific Song of the 20th Century illustrated the upheavals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Yet the questions he posed still remain urgent a century later. Reflecting on that, ICAST 2025 graduates draws from their own inquiries and proposes their graduate exhibition. Titled Pacific Song of the 21st Century, it unfolds as both a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a research-based present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exhibition, a series of public talks will further extend the conversations in dialogue.

Serving as the main speakers, the graduates will present their curatorial projects and academic theses, while openly sharing the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 that shaped their time at ICAST—those glimmers retrieved from long-sealed archives, the shocking moments during fieldwork, as well as the thread that navigates them through the maze of theories. In so doing, they invite open discussions and questioning from a wider public.

The Pacific is more than a geographic concept; yet its narratives have never been confined to its history. It bears a deep accountabilit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courage to imagine anew. It insists that research in art will never be the game of intellectuals, played in solitude. As Lu Xun once wrote, “No distance is too far, no life too distant, to be of my concern.” When the melancholic "hüzün" of Istanbul, the wounds of Okinawa, and the secrets of Hawai'i are reveal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se graduating students, we shall realize: What once lingered as distant murmurs of history now resounds in the present—with force or in hush—calling us to account.

第一场 《策展与写作——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

 

主讲:何钦雨

ICAST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刘畑(策展人、ICAST执行所长)

回应:邢程(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博士后,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时间:2025年6月7日(周六)14:00 

 

此次讲座将围绕何钦雨的硕士论文《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关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实践研究》展开,从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的角度考察纯真博物馆何以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较为特殊的策展实践案例、一位创作者的个人工作方法。这项研究将具体阐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结构与展示方法,由此探讨策展与艺术物、策展与文本、策展与观众、策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并试图描摹出虚构写作与视觉展示之间的微妙边界。

“纯真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nocence)是土耳其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于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的名称,也是这位作家创造的一座真实存在的博物馆的名称。小说围绕伊斯坦布尔上流社会的子弟凯末尔对远房亲戚芙颂的迷恋展开,并以物件的收集作为情感寄托的象征性实践。芙颂意外离世后,凯末尔将其旧居改造为一座博物馆,把十年来积累的物件作为展示物向公众呈现。2012年,位于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大街的同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小说中的博物馆自此走出文本,进入现实世界。

第二场 《感觉与学问:奥村伊九良的旅程》

 

主讲:刘贝宁 

ICAST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王家豪(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讲师,美术学博士)

回应:沈临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讲师,艺术学理论博士)

 

时间:2025年6月8日(周日)14:00

 

这一研究来自刘贝宁的博士论文《山水观念的发生和山水画的起源——从 3 世纪到 6 世纪》。在文献收集的过程中,他于日本京都一家古书店中购得了20世纪初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日本学者奥村伊九良于1939年自出版的东亚美术史研究杂志合册《瓜茄》。

奥村所收集的珍贵材料不仅弥补了图像史空白,其“上手操作”的研究路径更揭示了文本与图像背后的潜藏力量:以描摹/拼合等手段处理并焕发图像;以行走中获得的民间感受打开对历史文物的感知力;以平面设计等媒介手段扩充学术写作的表达方式……奥村的这类学术方法在现代学术蓬勃发展的20世纪早期显得颇为落后,但而今看来又相当超前。这些产生于“现代”之初的具身的认知、研究路径令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学科化、规范化的学术生产。

以“感觉与学问”为枢纽,刘贝宁的这个研究、策划项目欲通过奥村伊九良的旅程,讨论这样一种学术主体的存在可能:贯通当代与古典,融通学问与感受,调动全球性、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且注重民间、民生、风景、风土感知。

第三场  《我们的注意力和艺术怎么了?——〈失序的注意力〉译后谈》

 

主讲:刘承臻 

ICAST 硕士研究生、《失序的注意力》译者

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主持:唐晓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回应:张钟萄(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时间:2025年6月14日(周六)14:00 

 

今天,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剧场和电影院中拿出手机进行记录,在看展时加快脚步拍摄作品和展签、存档备用,在展馆中扫描相关的二维码浏览作品信息,或是向艺术家要影像作品的链接、以便回家后再仔细观看——甚至,我们更多时候会通过JPG图片来判断一件作品,而感到不必真实地去往现场。

不断有人被诊断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服用哌甲酯,托莫西汀,阿得拉或利他林等作用于神经中枢的药物。据说,中国大约有2300 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 ADHD 的困扰;同时,近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初高中生开始服用“聪明药”,以刺激神经保持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学习表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分心和不专注,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和生产力。

我们的注意力正在演化,可以在听播客的同时工作,可以在走路时观看短视频,可以省略网页中的横幅广告集中于文字内容,可以在看戏、观影、看展时在网络上与另一个人讨论眼前的这件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或同时用手机观看相关的评论文章。

我们的艺术正在与这种注意力模式发生关系。一些承载过量信息的作品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观众被迫需要快速捕捉部分信息对作品进行判断。这种观看方式也影响着作品的创作,一些展演似乎已经不再预设关注会全神贯注,或是在编排时就考虑到是否上镜以及易于传播。真实与真理,社会关系与观看方式,这诸多概念,正在逐渐重构。

——我们的注意力和艺术怎么了?我们的注意力正在发生何种变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观看艺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又如何进行回应?我们如何在今天的注意力模式下更好地生活?

艺术史学家克莱尔·毕晓普(Claire Bishop)于2024年出版的《失序的注意力:我们今天如何观看艺术与展演》(Disordered Attention: How We Look at Art and Performance Today, Claire Bishop)讨论了今天诸多艺术与观看的新变化。《信息过载:研究型艺术》一章译至国内后,遂激起艺术界的剧烈反响和回应。作为本书译者,我将分享作者何以认识这诸多的新兴现象,并试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其中的一些内容,与我们当代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因此,我也希望这次分享可以开启大家进行更多的批评与讨论。

Claire Bishop. Disordered Attention: How We Look at Art and Performance Today. UK: Verso, 2024-06.

第四场  《未竟之言:冲绳文字计划》

 

主讲:梅锉

ICAST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联合报告:范献鑫(艺术家,创作涉及摄影、影像和装置)

 

主持:刘畑(策展人、ICAST执行所长)

回应:尤淑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25年6月15日(周日)14:00 

 

自1879年日本废琉球藩置冲绳县,到战后以牺牲冲绳为代价的国际谈判,历史、生存、语言、身份等问题交织,无不揭示着日本现代化“成功”表象下的某种失败。然而,冲绳人民始终通过书写表达其诉求与力量:琉球语的运用、战后纪念碑群的设立、抗议美军基地的现场……这些有关“文字”展开的历史实践,不仅挑战了国族主义的收编策略,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冲绳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因此,“未竟之言:冲绳文字计划”着眼于历史延续的关切,力图通过追踪冲绳“文字”使用的变迁,理解其历史与生存状态的演变,从而在这片“弹丸之地”映照出世界史的缩影。该项目既探寻以琉球为名的悠久太平洋历史,也直面二战末期冲绳的惨烈战役;既指向美军基地外民众的持久抗争,也关注着作为热门旅游城市的另一面现实。

作为一项重启宏大叙事的田野调查及展览计划,该项目尝试将冲绳的历史经验融入当下日常,通过讲述当地人民呐喊、宣誓、动员、高歌、纪念与交流的故事,以行动回应其愤怒、坚守与联结的诉求,进而揭示“细节中的帝国”(Catherine Lutz),并试图寻找未来和平与国际主义的愿景和想象。

海报设计:谢本颢

特别鸣谢:南山书屋

Dates:

2 p.m., June 7, 8, 14, and 15, 2025

 

Location:

Nanshan Book House, 2F

Nan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210 Nanshan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Pacific! Pacific!
Where mighty winds surge and des rage,
Where the earth’s lungs breathe peaks into being,
Where sea spray kisses the swaying sky...
Ah! Your face—embroidered lands;
Your back—a balefield of demons..."
— Liang Qichao, Pacific Song of the 20th Century (1900)

A hundred years ago, Liang Qichao’s Pacific Song of the 20th Century illustrated the upheavals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Yet the questions he posed still remain urgent a century later. Reflecting on that, ICAST 2025 graduates draws from their own inquiries and proposes their graduate exhibition. Titled Pacific Song of the 21st Century, it unfolds as both a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a research-based present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exhibition, a series of public talks will further extend the conversations in dialogue.

Serving as the main speakers, the graduates will present their curatorial projects and academic theses, while openly sharing the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 that shaped their time at ICAST—those glimmers retrieved from long-sealed archives, the shocking moments during fieldwork, as well as the thread that navigates them through the maze of theories. In so doing, they invite open discussions and questioning from a wider public.

The Pacific is more than a geographic concept; yet its narratives have never been confined to its history. It bears a deep accountabilit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courage to imagine anew. It insists that research in art will never be the game of intellectuals, played in solitude. As Lu Xun once wrote, “No distance is too far, no life too distant, to be of my concern.” When the melancholic "hüzün" of Istanbul, the wounds of Okinawa, and the secrets of Hawai'i are reveal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se graduating students, we shall realize: What once lingered as distant murmurs of history now resounds in the present—with force or in hush—calling us to account.

第一场 《策展与写作——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

 

主讲:何钦雨

ICAST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刘畑(策展人、ICAST执行所长)

回应:邢程(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博士后,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时间:2025年6月7日(周六)14:00 

 

此次讲座将围绕何钦雨的硕士论文《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关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实践研究》展开,从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的角度考察纯真博物馆何以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较为特殊的策展实践案例、一位创作者的个人工作方法。这项研究将具体阐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结构与展示方法,由此探讨策展与艺术物、策展与文本、策展与观众、策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并试图描摹出虚构写作与视觉展示之间的微妙边界。

“纯真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nocence)是土耳其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于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的名称,也是这位作家创造的一座真实存在的博物馆的名称。小说围绕伊斯坦布尔上流社会的子弟凯末尔对远房亲戚芙颂的迷恋展开,并以物件的收集作为情感寄托的象征性实践。芙颂意外离世后,凯末尔将其旧居改造为一座博物馆,把十年来积累的物件作为展示物向公众呈现。2012年,位于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大街的同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小说中的博物馆自此走出文本,进入现实世界。

第二场 《感觉与学问:奥村伊九良的旅程》

 

主讲:刘贝宁 

ICAST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王家豪(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讲师,美术学博士)

回应:沈临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讲师,艺术学理论博士)

 

时间:2025年6月8日(周日)14:00

 

这一研究来自刘贝宁的博士论文《山水观念的发生和山水画的起源——从 3 世纪到 6 世纪》。在文献收集的过程中,他于日本京都一家古书店中购得了20世纪初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日本学者奥村伊九良于1939年自出版的东亚美术史研究杂志合册《瓜茄》。

奥村所收集的珍贵材料不仅弥补了图像史空白,其“上手操作”的研究路径更揭示了文本与图像背后的潜藏力量:以描摹/拼合等手段处理并焕发图像;以行走中获得的民间感受打开对历史文物的感知力;以平面设计等媒介手段扩充学术写作的表达方式……奥村的这类学术方法在现代学术蓬勃发展的20世纪早期显得颇为落后,但而今看来又相当超前。这些产生于“现代”之初的具身的认知、研究路径令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学科化、规范化的学术生产。

以“感觉与学问”为枢纽,刘贝宁的这个研究、策划项目欲通过奥村伊九良的旅程,讨论这样一种学术主体的存在可能:贯通当代与古典,融通学问与感受,调动全球性、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且注重民间、民生、风景、风土感知。

第三场  《我们的注意力和艺术怎么了?——〈失序的注意力〉译后谈》

 

主讲:刘承臻 

ICAST 硕士研究生、《失序的注意力》译者

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主持:唐晓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回应:张钟萄(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时间:2025年6月14日(周六)14:00 

 

今天,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剧场和电影院中拿出手机进行记录,在看展时加快脚步拍摄作品和展签、存档备用,在展馆中扫描相关的二维码浏览作品信息,或是向艺术家要影像作品的链接、以便回家后再仔细观看——甚至,我们更多时候会通过JPG图片来判断一件作品,而感到不必真实地去往现场。

不断有人被诊断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服用哌甲酯,托莫西汀,阿得拉或利他林等作用于神经中枢的药物。据说,中国大约有2300 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 ADHD 的困扰;同时,近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初高中生开始服用“聪明药”,以刺激神经保持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学习表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分心和不专注,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和生产力。

我们的注意力正在演化,可以在听播客的同时工作,可以在走路时观看短视频,可以省略网页中的横幅广告集中于文字内容,可以在看戏、观影、看展时在网络上与另一个人讨论眼前的这件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或同时用手机观看相关的评论文章。

我们的艺术正在与这种注意力模式发生关系。一些承载过量信息的作品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观众被迫需要快速捕捉部分信息对作品进行判断。这种观看方式也影响着作品的创作,一些展演似乎已经不再预设关注会全神贯注,或是在编排时就考虑到是否上镜以及易于传播。真实与真理,社会关系与观看方式,这诸多概念,正在逐渐重构。

——我们的注意力和艺术怎么了?我们的注意力正在发生何种变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观看艺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又如何进行回应?我们如何在今天的注意力模式下更好地生活?

艺术史学家克莱尔·毕晓普(Claire Bishop)于2024年出版的《失序的注意力:我们今天如何观看艺术与展演》(Disordered Attention: How We Look at Art and Performance Today, Claire Bishop)讨论了今天诸多艺术与观看的新变化。《信息过载:研究型艺术》一章译至国内后,遂激起艺术界的剧烈反响和回应。作为本书译者,我将分享作者何以认识这诸多的新兴现象,并试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其中的一些内容,与我们当代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因此,我也希望这次分享可以开启大家进行更多的批评与讨论。

Claire Bishop. Disordered Attention: How We Look at Art and Performance Today. UK: Verso, 2024-06.

第四场  《未竟之言:冲绳文字计划》

 

主讲:梅锉

ICAST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联合报告:范献鑫(艺术家,创作涉及摄影、影像和装置)

 

主持:刘畑(策展人、ICAST执行所长)

回应:尤淑君(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25年6月15日(周日)14:00 

 

自1879年日本废琉球藩置冲绳县,到战后以牺牲冲绳为代价的国际谈判,历史、生存、语言、身份等问题交织,无不揭示着日本现代化“成功”表象下的某种失败。然而,冲绳人民始终通过书写表达其诉求与力量:琉球语的运用、战后纪念碑群的设立、抗议美军基地的现场……这些有关“文字”展开的历史实践,不仅挑战了国族主义的收编策略,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冲绳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因此,“未竟之言:冲绳文字计划”着眼于历史延续的关切,力图通过追踪冲绳“文字”使用的变迁,理解其历史与生存状态的演变,从而在这片“弹丸之地”映照出世界史的缩影。该项目既探寻以琉球为名的悠久太平洋历史,也直面二战末期冲绳的惨烈战役;既指向美军基地外民众的持久抗争,也关注着作为热门旅游城市的另一面现实。

作为一项重启宏大叙事的田野调查及展览计划,该项目尝试将冲绳的历史经验融入当下日常,通过讲述当地人民呐喊、宣誓、动员、高歌、纪念与交流的故事,以行动回应其愤怒、坚守与联结的诉求,进而揭示“细节中的帝国”(Catherine Lutz),并试图寻找未来和平与国际主义的愿景和想象。

海报设计:谢本颢

特别鸣谢:南山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