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美术学院于2017年12月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主办的“世纪:一个提案”论坛上的讲演

由于我之前忘记了选择一个年份,最后留给我的只有2001年了,那么我就讲讲2001好了。可是当我在面前的讲台上读到关于2001年的如下事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WTO、911事件、中法首次战略对话、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我立刻意识到,我显然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但要退缩又为时已晚。

事实上,当我得知我被分配的年份是2001年,脑海里只想到了一件事情:《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不朽的电影。也许这部电影并非那么重要或者大家所期望提及的事,况且这部电影于1968年5月,也就是2001年的33年前推出,恰好在后世所称的六八运动之前,也就是在一个新时代开启之前,不论(新时代的)好坏。但是,在认真观看并思考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越是思考,就越是坚信,这部杰出的电影,仅仅是它的标题就已振聋发聩,它跟2001年的世界上接连发生的所有真实历史事件同等重要,甚或更为重要,并且这部作品以其独有的方式颠覆了事物的运行轨迹,不亚于一次街头起义;这或许是一种乌托邦的想法,但是这么想令我很高兴。

而且,这也是一种确认的方法,无论如何,2001这个数字,首先属于一件艺术作品。何以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能盖过政治事件?当然,曼哈顿双子塔遭袭事件就像是一次真实的、实时播放、全球共睹的“珍珠港”,从第一座双子塔被攻击开始就产生悲剧性的后果,我们至今还每天承受其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忘记,数百万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次袭击的观众看得很入迷,就像在看科幻电影。说它看起来像电影,是因为数以亿计的人是通过这些影像见证了这个事件;说它像科幻,是因为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事件都让人难以置信。说它像电影的另一原因,也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剧本仿佛出自魔鬼的手笔,并且蓄谋已久,这么多本可屡次让阴谋胎死腹中的步骤竟然都依计展开,一步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最终以曼哈顿双子塔的彻底倒塌收场。这出悲剧拥有一个如此无懈可击的剧本,照理只有电影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况且,剧情主要发生在空中,甚至是太空中,以其自己的方式制造了如库布里克的电影一般迷人的画面。在我看来,这些影像即便反映的是真实的恐怖事件,却与这野蛮行径对很多人产生的吸引力并不违和。

让我们暂且把话题拉回《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我选择谈论这部电影,是因为其标题与我演讲主题的年份偶然重合,但此举似乎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唐突。众所周知,这部库布里克的电影也充满谜团,提出数以百计的问题,却不给解答。著名的黑石板代表了什么?有些人认为它象征了电影的屏幕,也就是说它象征了艺术,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诠释。在失去了所有的参照之后,电影结尾处的人类回归到艺术,把它作为一种媒介。《2001太空漫游》充满了众多艺术性的参照元素,并且,如果说在这太空漫游——同时也是人类漫游——中,有那么一个元素不能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艺术改变世界的作用。在某篇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分析中,我注意到了以下观点: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回归“来处”(Lieu)的媒介,呈现为聆听真实的第一语言。作为结尾,我将引用海德格尔关于“技术”(technique)一词词源的一段论述,而这个词同样贯彻了整部《2001太空漫游》,以及今日这场活动:

 

从前,不只是技术冠有τ¡χνη(technē)的名称。从前,τ¡χνη(technē)也指那种把真理带入闪现者之光辉中而产生出来的解蔽。

从前,τ¡χνη(technē)也指那种把真带入美之中的产出。τ¡χνη也指美的艺术的ποÛησις(poiesis)[产出、创作]。

在西方命运的发端处,各种艺术在希腊登上了被允诺给它们的解蔽的最高峰。它们使诸神现身当前,使神性的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对话灼灼生辉。而且在当时,艺术仅仅被叫做τ¡χνη(technē)。艺术乃是一种惟一的、多重的解蔽。[1]

 

如果到了一个世纪的中叶,恐怖以疯狂的方式造成毁灭,用最先进的技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屠杀,一部电影、一件艺术作品或是许多艺术作品则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形式,一种得到更好分享的形式。正如这场视野横跨一个多世纪的研讨会所包含的雄心壮志一般,库布里克的电影拥抱了从起源到2001年的人类历史,而这个年份也大可以是另一个虚构的年份,比如2510年?

最后,我想以库布里克的一句话作为发言的结尾:

“即使世上再多黑暗,我们也应创造自己的光芒。”

 

陈旻 译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美术学院于2017年12月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主办的“世纪:一个提案”论坛上的讲演

由于我之前忘记了选择一个年份,最后留给我的只有2001年了,那么我就讲讲2001好了。可是当我在面前的讲台上读到关于2001年的如下事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WTO、911事件、中法首次战略对话、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我立刻意识到,我显然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但要退缩又为时已晚。

事实上,当我得知我被分配的年份是2001年,脑海里只想到了一件事情:《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不朽的电影。也许这部电影并非那么重要或者大家所期望提及的事,况且这部电影于1968年5月,也就是2001年的33年前推出,恰好在后世所称的六八运动之前,也就是在一个新时代开启之前,不论(新时代的)好坏。但是,在认真观看并思考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越是思考,就越是坚信,这部杰出的电影,仅仅是它的标题就已振聋发聩,它跟2001年的世界上接连发生的所有真实历史事件同等重要,甚或更为重要,并且这部作品以其独有的方式颠覆了事物的运行轨迹,不亚于一次街头起义;这或许是一种乌托邦的想法,但是这么想令我很高兴。

而且,这也是一种确认的方法,无论如何,2001这个数字,首先属于一件艺术作品。何以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能盖过政治事件?当然,曼哈顿双子塔遭袭事件就像是一次真实的、实时播放、全球共睹的“珍珠港”,从第一座双子塔被攻击开始就产生悲剧性的后果,我们至今还每天承受其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忘记,数百万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次袭击的观众看得很入迷,就像在看科幻电影。说它看起来像电影,是因为数以亿计的人是通过这些影像见证了这个事件;说它像科幻,是因为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事件都让人难以置信。说它像电影的另一原因,也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剧本仿佛出自魔鬼的手笔,并且蓄谋已久,这么多本可屡次让阴谋胎死腹中的步骤竟然都依计展开,一步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最终以曼哈顿双子塔的彻底倒塌收场。这出悲剧拥有一个如此无懈可击的剧本,照理只有电影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况且,剧情主要发生在空中,甚至是太空中,以其自己的方式制造了如库布里克的电影一般迷人的画面。在我看来,这些影像即便反映的是真实的恐怖事件,却与这野蛮行径对很多人产生的吸引力并不违和。

让我们暂且把话题拉回《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我选择谈论这部电影,是因为其标题与我演讲主题的年份偶然重合,但此举似乎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唐突。众所周知,这部库布里克的电影也充满谜团,提出数以百计的问题,却不给解答。著名的黑石板代表了什么?有些人认为它象征了电影的屏幕,也就是说它象征了艺术,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诠释。在失去了所有的参照之后,电影结尾处的人类回归到艺术,把它作为一种媒介。《2001太空漫游》充满了众多艺术性的参照元素,并且,如果说在这太空漫游——同时也是人类漫游——中,有那么一个元素不能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艺术改变世界的作用。在某篇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分析中,我注意到了以下观点: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回归“来处”(Lieu)的媒介,呈现为聆听真实的第一语言。作为结尾,我将引用海德格尔关于“技术”(technique)一词词源的一段论述,而这个词同样贯彻了整部《2001太空漫游》,以及今日这场活动:

 

从前,不只是技术冠有τ¡χνη(technē)的名称。从前,τ¡χνη(technē)也指那种把真理带入闪现者之光辉中而产生出来的解蔽。

从前,τ¡χνη(technē)也指那种把真带入美之中的产出。τ¡χνη也指美的艺术的ποÛησις(poiesis)[产出、创作]。

在西方命运的发端处,各种艺术在希腊登上了被允诺给它们的解蔽的最高峰。它们使诸神现身当前,使神性的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对话灼灼生辉。而且在当时,艺术仅仅被叫做τ¡χνη(technē)。艺术乃是一种惟一的、多重的解蔽。[1]

 

如果到了一个世纪的中叶,恐怖以疯狂的方式造成毁灭,用最先进的技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屠杀,一部电影、一件艺术作品或是许多艺术作品则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形式,一种得到更好分享的形式。正如这场视野横跨一个多世纪的研讨会所包含的雄心壮志一般,库布里克的电影拥抱了从起源到2001年的人类历史,而这个年份也大可以是另一个虚构的年份,比如2510年?

最后,我想以库布里克的一句话作为发言的结尾:

“即使世上再多黑暗,我们也应创造自己的光芒。”

 

陈旻 译